诸冯古韵——那些陈年往事(2)之白玉佩

文摘   文学   2025-02-05 14:55   北京  







长篇连载

漫漫长路,终有回转,

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愿你历遍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诸冯古韵

 ——那些陈年往事(2)

之白玉佩


(书接上回)


屈一眼好古之心急切,小步勤挪,太阳刚升起就来到了若云家。若云父亲早就在家门口焦急地等着了。

若云父亲见到屈一眼赶忙上前,两手紧紧相握,一个期待宝贝,一个期待发财。

来到里屋,若云父亲迫不及待地拿出白玉佩给他看。屈一眼眼前一亮,不禁连声感叹东西不错,这可把若云父亲高兴坏了,赶忙问着值多少钱。

屈一眼把这件白玉佩轻轻地放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着,这是一件清代双龙捧寿白玉佩。


此件玉佩为和田白玉,玉质温润细腻,包浆醇厚。


其雕刻手法采用拉丝镂空和剔底浅浮雕的工艺来突出立体感,恰到好处的线条转折和游动感,整体十分写意,连貫中透着曲线美和动感美,让龙形更显栩栩如生,艺术性十足。


这种雕刻手法首先要设计图案,然后根据图案进行雕刻,雕刻所有图案后,再将图案内多空白的地方进行拉丝镂空和剔底打磨,而寿字剔底打磨的难度很考验工匠的技术水平,所以能雕刻这种剔底浅浮雕的工匠,其雕刻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观其图案,其形制为“双龙捧寿”,剔地雕篆体“寿”字纹,寿字两边雕刻龙纹,寿字左右各有一条龙于牌头相对而视,龙嘴上翘,龙角后伸,二龙嘴部龙珠衔接,寓意二龙戏珠,龙足、龙尾已经高度图案化,既有画面感、又有雕刻感;凡雕有镂空“龙纹”玉器,绝大多数为宫中之物,整件玉器古朴典雅,极具收藏价值与升值空间。


若云父亲急切地催问着价格,见屈一眼正看得出神,便拍了拍他的肩膀,屈一眼这才从白玉佩上缓过神来。

“我能出这个数” 屈一眼说着伸出手来示意了一下。

人的贪欲是无穷的,这时候的若云家人恨不得屈一眼把家底拿了来,屈一眼无论出多高的价在他们眼里都是觉得亏了的。

“低了点,这个数吧” 若云父亲伸出手来示意了下。

屈一眼是个有良心的古董商,也是真心喜欢收藏,所以以此为生。本想着收个好物件也好好帮帮若云家,没想到越发开价,越勾起他们抬价。

屈一眼见状,也不好再继续谈价,便说:“我出这价是乡里乡亲的实在价,我也是诚心想拿,如果你们愿意出,我随喊随时拿钱过来。”

屈一眼爱不释手地放下白玉佩,怀着对白玉佩的恋恋不舍走了。走到大门口还听到若云家说着一定不能卖亏的谈论。屈一眼摇了摇头,先回家了。


古代建筑遗址所在地往往散布着很多陶片和瓷片,尤其持续好多朝代的建筑群落遗址中,会有不同朝代的陶瓷碎片。用工具挖,也能挖到。屈一眼心里想着玉佩,可是也无可奈何,只能等若云家的消息。那也不能闲着,到地里刨刨去。



上午拿铁三齿去刨,刨到几片钧瓷片, 两片疑似元青花,一大一小两片元枢府卵白釉。那片大的青花忘在土坡上面。



枢府卵白釉是元官窑的一个品种,这么轻松得到,自己都难以置信。不过,如果不是我,恐怕很少有人能认出这是枢府釉——略微闪灰的白而细腻油润的完全不透明的瓷釉。



左上角是元青花,右下角是元枢府卵白釉。两种尊贵,一时聚齐。 七百多年前的人能用上这样的瓷器,非大富即大贵,要么就是受人供奉一无所有的空门高士。



淘宝人总也闲不住,坐下就感觉到生命在流失,有种莫名的感伤和心酸,更多的是对宝贝的期待和惊喜。想想若云的玉佩,期待若云家的消息。


中午和往常一样泡了个煎饼,放了几滴酱油和香油,从坛子里拿了几瓣腌的蒜,坛子是修河道挖出来的陶器,腌的蒜有股陈年的老味。吃完饭拿起挎包起身便前往临镇的嘢蕎村看看。

老乡说河的残桥边上很久以前是个庙,抗日年间被炸塌了,寻到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可不知道具体怎么走。老乡赶着牛追上我,他熟悉这附近所有的地方。又对我描述了下位置,按他说的向东南方向一路下去,很快就找到了。



转了很久没看到遗迹的具体位置,附近是一个幽暗的林子,走进里边,一条宽沟里流淌着清澈的水。岸边一枚青色的蛋。不知道哪个鸭子遗忘在这里的。鸭子走了,只剩下这枚蛋在林中。



正要离开,穿过林子放眼望去,仿佛看到了残存的遗址,很隐蔽,估计没什么人来过,只有放牛的人带着牛走过留下的牛屎。



遗址地基特征应该是个寺庙,所涵盖的面积应该至少有几百平方米。暗想今天这个地方算是来对了,杂生的庄稼和野草野菜,覆住地面。在一个长长的陡坡上,终于发现了一小片没怎么长草的区域。过去瞅瞅,挖了几下,果然有点收获。



一个陡坡上,夏商时代的瓦砾之间,发现一个石质的残器,上部平,边缘平滑过渡,不知道是石铲,还是石梨,不知道是什么,可以看出的是,这是一件精心磨制出的石器,并非旧石器和新石器。这应该是一片夏商时期旧遗址上的寺庙遗址。



在桥南的另一处草木稀疏的地方,发现这个陶豆的底足。这是第一次发现完整正圆的底足。



规整的器形,说不出的远古韵味。



附近发现的一截足柄,放在上面似乎挺吻合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器皿上的。



往南挪动几步,发现半枚陶纺轮。除了几道绳纹之外,还有类似符号的线条。



陶纺轮另一面


古人有言:财不外漏。

若云的父亲四处打听着想把白玉佩卖高价,现在他的想法已不单单是给若风娶媳妇,恨不得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一天,一个马戏班子进了村子,挨家挨户敲锣打鼓说晚上在后街耍马戏。

一场噩梦正悄然来临……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