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冯古韵——那些陈年往事(1)之白玉佩

文摘   文学   2025-02-04 12:10   北京  






长篇连载

“漫漫长路,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愿你历遍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诸冯古韵

——那些陈年往事(1)

之白玉佩


肆虐的秋风,憔悴了天,也昏黄了整个山野。妈妈把白玉佩塞进闺女手里,哽咽地说:“都是妈不好,这些年让你遭罪了,你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了。”若云手捧着玉佩,回望着让自己依恋不舍又撕心裂肺的村庄,泪痕满面。


故事要从一件白玉佩说起。

若云的姥姥只有一个女儿,就是若云的母亲。在若云百日的时候,姥姥给若云戴上一件白玉佩,说是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姥姥喜欢若云,便偷偷地传给了若云。并嘱咐若云的妈妈,也许在若云困难的时候,这块玉佩可以帮助若云度过难关。

时光荏苒,转眼若云已经长成了待嫁的姑娘。若云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情郎,两人早已暗许终生,心心相惜。


若云即将来临的幸福,还是因为脖子上挂的姥姥传给她的白玉佩。

若云家在村子西头,父亲是逃荒过来的外姓,村子里人排挤他,只能在村子西头盖了两间房子,娶了若云的母亲,算是安了家。若云有个哥哥,叫若风,近三十了还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这也成了村里人的笑柄,媒婆是没少找的,可是谁家的姑娘一听这家庭贫困到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就没回音了。

若风老大不小了,因为一直没找到对象,村民都喊他一无是处的窝囊废,这也让若风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父亲也是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


村子里有一种现象,贫困的家庭往往会生个女儿,家里男孩长大娶不起媳妇,就用女儿换媳妇。这也以至于在某个时期,农村女人抗争的厉害,私奔的现象比较多。

若云的父亲一直有着拿女儿给儿子换媳妇的想法,曾经有一次还让邻村的媒婆帮着拉罗,若云的母亲知道后,爬到屋顶以死相逼,用若云给哥哥换媳妇的事才作罢。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风年纪越来越大,看着爸妈天天垂头叹气的样子,若云心里也是很着急的,但是那自己一生的幸福来做交换,若云是坚决要反抗的。

其实,是有一个办法可以改变家庭的窘迫的,那就是若云戴的白玉佩,爸妈也几次和若云商量卖掉这件白玉佩,爸爸打听过,这叫白玉佩可以换一笔不小的钱,换来的钱可以给哥哥娶上媳妇,还可以做点小生意,若云一直舍不得,这件白玉佩蕴含着姥姥对自己的爱,寄托着若云对姥姥的思念。


若云总不愿给哥哥换媳妇,也舍不得姥姥传给她的白玉佩,随着父亲和哥哥闹腾的越来越厉害,看着妈妈总是躲起来偷偷流眼泪,若云的心软了。

在一个全家人陷入争吵的夜晚,灯花也在爸爸和哥哥的吵闹声里摇摆着,若云从脖子上摘下了白玉佩,双手捧着,交到了父亲手里,父亲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哥哥也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嘴里喊着觉得哪家的姑娘不错,谁家的姑娘才配得上他,妈妈也激动得语无伦次地问这能卖多少钱,儿子看谁家姑娘中意,唯独忘了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的若云。那一夜,若云走到了姥姥的坟头,在姥姥坟头上哭了一夜,心里的委屈也只能倾诉给姥姥听。


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出门打听着把玉佩出掉的事了。

西王村有一个货郎,叫屈亮,天天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说是换货,主要是收古董,这些年本地谁家有个什么宝贝,这货郎门儿清,谁家困难变卖物件都会找他,谁家有个祖传的物件也都会找他掌眼,四邻八乡地都知道他,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屈一眼,也算对他看古董眼力的认可。



屈一眼的邻居是个种菜的老头,七十来岁的年纪, 经常蹬着铁梯子到墙上摘丝瓜,能看到屈一眼在不在家。丝瓜架下已经长出新的野草,有指甲盖大小淡紫色的蝴蝶翩翩飞翔其间。看到屈一眼总问他这些天又没看到,问他去哪儿了,老头的眼神里对屈一眼的经历和宝贝充满好奇的期待。他俩也喜欢隔三差五地唠唠,杂七杂八的老头也买点有兴致的古玩。



若云的父亲找人打听到了屈一眼邻居家的老头,让老头盯着屈一眼什么时候回来。



浅秋淡金色的阳光洒在墙上,凉风起处,窗外爬满篱笆的丝瓜叶子发出瑟瑟的响声,前几天还猖獗肆虐的黑蚊子忽然就消失不见了,只在胳膊和小腿上,还有它们留下的斑斑点点的残迹。古玩人寻宝风餐露宿,屈一眼回家倒头大睡了一下午。

老头从墙头看到屈一眼在家里,赶紧敲开门说了白玉佩的事。

老头带话过来说明天屈一眼过来看看。这可把父亲高兴坏了,在家里坐不住了,走来走去,知道马上要发财了,父亲开始盘算着怎么给若风找媳妇,怎么把若风媳妇娶进来了。



屈一眼早就听说了若云戴的白玉佩。一直想着找机会上手看看,有人来说若云想卖玉佩的事,赶忙答应去看货,古玩人眼里视宝贝如命,这一夜也是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盼着赶紧天亮。

秋天是干爽的,秋天的早上是清凉的,微风摇着叶子,讲述着一种静。


屈一眼早晨泡了个煎饼吃,从坛子里拿了几瓣腌的蒜,坛子是修河道挖出来的陶器,腌的蒜有股陈年的老味。吃完饭拿起挎包起身便往若云家去。


半路看见路旁一张摊开的毯子上晒着一层黄色的小花。看上去是野花,比蒲公英的花朵小很多。不知道它是什么,莫非是药材? 四顾无人,问都没法问。



蹲下瞅瞅,还是不认得。



再往前走,两只麻雀在卖糕点的柜台旁找点心渣吃。人来了,它们不飞,而是直接钻到柜台下面去躲一下。



山多,家家门前也都有石头。有一种黝黑的石头细腻坚致,一看就喜欢。那天在村东边巷子里看见一块大的。石质不是一般的好。附近的一些遗址中的新石器,很多就是这种石质。真想把它搬回家。用它砌房子应该很古朴。



过了一条河,终于碰见个放牛的老乡。才知道,花是雏菊,石头是废弃的辘轳,打场用的,以前没有打麦机,就用这个把麦粒谷粒压出来,在风里一扬,颗粒就弄好了。


屈一眼好古之心急切,小步勤挪,太阳刚升起就来到了若云家。若云父亲早就在家门口焦急地等着了。

若云父亲见到屈一眼赶忙上前,两手紧紧相握,一个期待宝贝,一个期待发财。

来到里屋,若云父亲迫不及待地拿出白玉佩给他看。屈一眼眼前一亮,不禁连声感叹东西不错,这可把若云父亲高兴坏了,赶忙问着值多少钱。

屈一眼把这件白玉佩轻轻地放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着,这是一件......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