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轮船,这份爱情还在吗——《泰坦尼克号》

文摘   2024-07-19 14:22   重庆  

本公众号作者——任彧——喜欢看电影聊人生。

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影评家,欢迎大家点击上方蓝字“作家任彧”,关注本公众号。也欢迎大家购买我的科幻小说作品《超凡觉醒》,第二部《超凡觉醒:AI创世》已经在各大平台开始售卖了。

《泰坦尼克号》是影史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虽然它的故事没有多高深,但当年这个视觉效果确实炸裂,以成本来说,在9697年的时候,真是天价了。

詹姆斯卡梅隆造了半艘泰坦尼克号的壳子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电影看到的泰坦尼克号是一个真实等比例的船模……

随着今天好莱坞的式微以及退化,敢这么拍的电影已经几乎绝迹,所谓的“大片”基本也只剩下卡梅隆玩剩下的特效工业元素了。
电影的剧情就是那个欧洲人纷纷移民去美国创业,想改变生活的年代。穷小子杰克和落魄富家女在泰坦尼克号上偶遇,两人坠入了爱河,最终杰克为了拯救罗丝而冻死在大西洋上。

大西洋真的很冷,近几年如果大家看过《灰猎犬号》这部电影就更能懂了,机器都能冻得不听使唤了,更别说人了。

詹姆斯卡梅隆虽然特效玩得是史上最溜的导演,但实际上他对细节的把控,很多时候也是一等一的存在,两者相结合,才能让他的电影大卖。

跟现代很多工业流水线的大片不同,《泰坦尼克号》整体拍得相当细致,所以时长也很长,当年上映的时候,就有两个半小时,如果完整版则是相近三个小时的内容,把故事讲得很通透。

从众人登船开始,罗丝被母亲强迫嫁给富少爷,和杰克相遇,想要自杀,被杰克和他周围自由的氛围所打动,然后正视杰克,反抗母亲和未婚夫,撞冰山,船只下沉,最终被杰克拯救,大家可以看这部电影分了有多少幕,每一幕的戏都非常足,绝对没有一幕是草草了事。

这一点,也是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爱情基本属于老生常谈,却能打动如此之多的观众的点。
回到今天的影评标题,离开了轮船,这份爱情还在吗?

以前,我不知道,但现在的话,肯定是离开了轮船,这份爱情就没了,我前些日子看刚看完一本书,叫《爱欲之死》,里面谈到了一个观点,就是“自由”带给人的精神压力。

我也很早就写过一个影评,谈到过自由是一体两面,因为选择了自由,就代表了你选择了自我思考,自我承担所有选择以及思考带来的后果,你也要独自承担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

而听从别人的,就不会有这类烦恼,坏一点的情况,你也可以觉得这是给我意见的人,或者支配我的人的责任,而你因为成了受害者,还具备一种道德上的优势。

这个镜头完美体现了三人的思想不统一

听从母亲跟富家公子哥结婚,还是选择底层人士杰克。
在现实里,相信百分之九九的人一定会选择前者,因为这个选择,不承担自由带来的精神压力,还能减缓未来生活的压力,这里等于剪掉了两份压力。

而如果选择杰克呢?
当未来不顺心的时候,或者遇到生活压力,罗丝第一个会想到的肯定是后悔,也就是反悔自己对自由的决策,很容易就陷入,悔不当初听母亲的。

而在轮船上,虽然看似大家都不同的仓位,差距很大,但在距离上还是拉紧了上层人和底层人之间的距离,大家都可以到一个甲板上待着,从上层到下层也不像城市里,可能坐个马车还要挺久。

这种拉近,实际上才是杰克和罗丝之间能够相识相知的前提。并且船舱的条件,就算是下层,很多时候也比当时真正的下层社会的居住条件要好上不少,起码不至于流浪街头(杰克后续就难说了,梵高就一直需要弟弟接济)。

罗丝此时很难意识到未来,她将会面对哪一种生活。
当然选择富家哥,实际上也会承受压力,她依旧会后悔,当初怎么没有选择自由,只不过此时她没有生活压力,这种后悔与苦闷上比较好忍受,起码她可以推卸责任,将这一切都怪罪给母亲或者富家哥,是他们逼我的。

虽然说的很残酷,但这就是人性,这也是为什么,这世上绝大多数人还是更习惯于被人支配,被人安排,而不是独立自主地思考或者做出选择。
因为现实里,自由带给人的压力值非常高。
为什么我们都在讨论罗丝,而不讨论杰克呢?

因为故事里,他面前的道路很少,没有选择权,爱就是爱了,反倒是没有选择权的时候,能爱的更深,这也是《爱欲之死》这本书的主旨之一。
现代社会的过量信息,过度对比,反倒加剧了人们趋向同一审美,同一爱好,同一评判标准,让我们无法去理解爱,无法理解他者的特别之处。

当所有人都对一种审美趋之若鹜的时候,又何谈爱呢?
就像面对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挑着商家和买家们都觉得好的商品。

今儿就解析到这儿吧

      持续更新五年不易,希望喜欢的朋友多多点击下方的在看和赞。

作家任彧
作家任彧,每一个作家都是观察者,从残忍而客观的角度解读电影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