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与《职业杀手》

文摘   2024-09-08 13:01   重庆  

本公众号作者——任彧——喜欢看电影聊人生。

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影评家,欢迎大家点击上方蓝字“作家任彧”,关注本公众号。也欢迎大家购买我的科幻小说作品《超凡觉醒》,第二部《超凡觉醒:AI创世》已经在各大平台开始售卖了。

今儿要讲的这个电影整体水平一般般,电影前半部分改编自真人真事,后半则是瞎编的。
故事就讲述一个大学教授,长期受雇于警局做卧底,伪装成杀手,而他也在这份卧底工作之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咋说呢,这个电影前半,我觉得相当有意思,但后半和结局也着实令人懵圈。
大学教授,本来并不受学生们欢迎,但在卧底的人生中逐渐找到了自信,还讽刺了一下“杀手”这个职业。

确实,现实里并不存在这个职业,电影也精准吐槽了其中一个点,就是人们怎么会相信,一个认识几分钟的陌生人会为了那点钱去干一个自己可能一辈子进监狱的工作。
其实想来也是,如果不是没钱活下去了,谁会为了几十万人民币或者几万美元就去帮陌生人谋杀他人呢?

这可是重罪。
记得以前一个新闻,就是一个人雇用另一个人,接着另一个人继续雇用另一个人,就这样一环套一环,套了很多环,最终落到亡命暴徒手中的钱已经很少很少了。

其实这位教授的卧底有点钓鱼执法的意思,不过从过往看,老美的钓鱼执法还是挺多的,比如高晓松就说过,老美警察看到你喝多了,走向自己的车,一般来说是不会先鸣警笛警告你的,是等你上了车,再抓现行。
看这意思,老美的警局应该也是有KPI之类的。

电影前半是男主各种换装,应付各式想要雇用杀手的人,一个个将他们送入监狱,看着确实很逗,并且很新奇。
但整个电影从男主遇见女主,女主杀掉了自己丈夫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看似编剧无法掌控的走向,结局竟然是男主配合女主演戏,掩盖了她杀死自己原配的罪行,并且两人幸福的生活下去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讽刺,前半段讽刺“杀手”这个职业只在电视剧里有,后半段讽刺这样疯狂的剧情,也在电影中才有。
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和人们脑海中的“职业杀手”,有着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流行文化,和人们脑中的刻板印象以及需求,一同塑造了这个虚拟职业。

这里引用一段“存在主义”的解释:在存在主义里,要评价一个人时是去评价他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他的身份、外貌、学历、或事业,因为人的本质是必须透过他自己的行为才能被定义,即人就是他行为的总和

很显然,“职业杀手”就是一种反“存在主义”的存在,这个东西并没有行为,我们靠的是一种虚妄的脑补来进行判断。

就好像,男主最初的课堂上,一个学生说他只是一个开“思域”的家伙,而对他的教学和言论嗤之以鼻,却不知道他还有“兼职”。
当然后半段的爱情戏,也可以用这种“存在主义”来解释,男主虽然最开始以欺骗的方式进入女主的生活,并且开始的目的是抓捕她,但他后面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来定义,不惜做出违反自己身份的行动,也要爱女主,去帮助女主,展现了他真正的“存在方式”,可以说以一种相当反传统的行为,证明“职业杀手”这个身份,才是真实的他,而大学教授和卧底反倒成了一种伪装。

这种把核心立意反转两遍,剧情看似普通,但实则有些过于反传统的剧情,看得我确实懵。
男主最后课堂上讲述,他曾经也以为现实应该是客观的,一成不变的,但他又说,实际上我们是被困住了,当然他说的比较笼统,我总结来说,就是导演将存在主义扩大到了道德、传统层面,我们要看的,不是那些已经既定好或者说被定义好的东西,而是通过现实和行为,以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总结这些,就能寻找到一种更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我看过一本叫做《下流社会》的书,里面讲述日本社会,当然这里的“下流”不是我们中文里的下流,流氓的意思,而是和上流对应的下层社会。
里面就调查了,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尤其上流社会,所有人几乎都在执行一种完全一模一样的生活模式,无论运动、生活、教育,每一个人都在执行着同一套东西,并且以这套东西,来定义他者属不属于自己的群体,也定义自己是不是属于上流群体。

这就和电影中讽刺的“职业杀手”很像,一种实际上不存在,但由人们既定的思维和潮流定义而生的产物,他们再由这种既定的模式,去模仿。
男主老师就是这么模仿,骗到了许多许多人。

当然电影中这位老师的生活方式,我还是不推荐大家去尝试,毕竟现实不是电影,“犯罪”的定义,始终由法律来解释,而不是个人,比如“蝙蝠侠”之类的,并且你也很难像这位老师一样,把“放纵”和“自由理解”执行得如此完美。

    持续更新五年不易,希望喜欢的朋友多多点击下方的在看和赞。

作家任彧
作家任彧,每一个作家都是观察者,从残忍而客观的角度解读电影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