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段凯:古代玺印、篆刻与古文字

学术   2024-11-03 20:09   浙江  

10月31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段凯副研究员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301室带来了题为《古代玺印、篆刻与古文字》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考古与文博系岳晓峰老师主持。







首先,段凯老师从“印”字的古文字字形出发,指出“印”本为“抑”之表意初文,“玺印”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抑压”,抑压出来的文字或者符号具有凭信功能的物品才能称之为“玺印”或者“印章”。中国社会长期约定俗成的“印章”概念包含两个具有历史联系与形态承接但性质并不相同的部分,一是具有以凭信功能为主的官私印章,二是注重艺术样式的“篆刻”。

先秦六国古玺,基本称“玺”,不称“印”,秦印中则“玺”、“印”并见,称“印”的用法可能反映的是秦国传统。从目前可见的秦汉印章和封泥来看,卫宏《汉旧仪》记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的制度并不十分严格。“玺”和“印”本为一物,可能到了许慎时代才具有了名称上的严格分工(《说文》解释“玺”为“王者印也”;而“印”则是“执政所持信也”)。

关于古代印章的起源目前没有一致的看法,但通过“殷墟三玺”以及近几十年的考古资料可以推测至少商代晚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印章,但具有凭信功能的玺印被普遍使用则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秦汉玺印形制丰富多样,材质包含铜、玉、金、玛瑙、石、陶等,印面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曲尺形等。其中印钮是艺术造型最为丰富的部分,按其造型可分为鼻钮、瓦钮、坛钮、覆斗钮、带钮、觿钮、螭钮、龟钮等等。先秦秦汉日常使用的玺印一般体积很小,只有具有特殊作用比如烙印的玺印体积才比较大。玺印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作为政治符号而言其大小显得格格不入,两汉时期玺印和印绶配合使用,印绶的使用让方寸之玺所反映的等级差别实现可视化。

中国古代玺印按照其用印方式可以划分为封泥时代和钤朱时代。封泥时代至迟始于春秋战国迄于南北朝,伴随着纸张的普遍使用紧接着便进入钤朱时代。宋代文人篆刻萌芽,常采用钟鼎铭文和传抄古文入印创作。段老师以宋人误释商代族氏铭文为例,说明了古代文人在理解、运用钟鼎铭文和传抄古文时存在误识的现象。最后讲解了“米芾之印”的字形来源,详细论证了“”字是由古代帝王冕服十二纹章中的“黻”形变来,是变纹样为文字。米芾用“”字入印,实与其初名“黻”、字“元章”相合。

在段凯老师热情洋溢的解说下,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他以深入浅出的精湛讲解,综合运用文字、文献、文物和图像资料,引领同学们概览了玺印的历史长河。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玺印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还充分了解了学界前沿动态,拓宽了学术研究视野。









主讲人简介

段凯,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篆刻》特约编辑,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主持国家八部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合作编著《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文字汇纂》一部,曾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文转载自“艺韵古欢”公众号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