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大学“数据驱动下的考古学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定于10月19日-20日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办。为增进在校学生与前沿学者之间的交流,开拓学术视野,本届论坛荣幸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的四位杰出学者。他们将围绕“数据驱动下的考古学研究”这一话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见解。
讲座详情
讲座一
讲座题目: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应用场景
时间:10月19日8:55-9:35
主讲人:马英华
讲座摘要:数字时代,数字孪生技术、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阐释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次报告将介绍团队在文化遗产中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内涵,并以北京中轴线古建筑活化利用、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与数字化保护和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数字化再造等案例介绍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讲座最后还介绍了数字遗产合作在促进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成果。
主讲人简介:
马英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专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长期从事大遗址保护利用、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规划、博物馆陈列展示、文旅融合与科技创新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大遗址文化内涵叙事化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冬奥会奥林匹克数字博物馆呈现与传播”等项目任务负责人。国家文物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文物外宣课题,中宣部深入推进重点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北京市文物局国家文化公园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轴线展示导则研究等专项负责人。荣获数字遗产国际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保护利用出版专著及论文10余篇;持有实用新型专利、软著20余项,研发成果纳入北京市新产品新服务2项,科技报告主要撰稿人10项。重点参与和负责库车历史文化名城、兵马俑、圆明园、三星堆、泥河湾、秦咸阳城、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北京中轴线、北京鼓楼、良渚、金溪中国传统村落等历史遗产规划设计、数字科技创新示范实践案例30多项。
讲座二
讲座题目:数据驱动下的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史与当代田野考古的反思
时间:10月19日14:00-14:40
主讲人:张海
讲座摘要:考古学以古代人类活动的遗留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考古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学科逻辑不能偏离实物遗存。通过对田野考古学史和当代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的回顾与梳理,讲座试图从不同时期的考古学科发展的需求来理解考古数据来源和构成方式,反思当代聚落考古理念下的田野考古方法对考古数据采集和考古数据支持下的多学科研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讲座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田野考古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主讲人简介:
张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讲座三
讲座题目:考古数据分析的实践
时间:10月19日14:40-15:20
主讲人:宋殷
讲座摘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数据分析、数据科学等理念和研究方法开始涉足各个学科和领域,并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变。本次报告主要围绕“考古数据分析的实践”这一主题,试图用三个研究实例说明: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墓葬研究中的降维思想、机器学习与器物断代模型的构建。讲座结尾将进一步阐明数据科学与统计学的关系。
主讲人简介:
宋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
讲座四
讲座题目:融合考古知识与数据的可视计算研究
时间:10月20日 8:30-9:10
主讲人:杨溪
讲座摘要:考古学与可视计算技术有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价值,研究考古交叉中的可视计算问题,不仅可以使前沿的可视计算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可以借助考古领域知识和数据进一步推动可视计算技术的发展。本报告将介绍本团队近期几项考古学与可视计算的交叉研究,讨论实现融合考古学知识与数据的可视智能技术。
主讲人简介:
杨溪,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交叉中的可视计算问题,包括视觉、图形学、深度学习、人机交互。2018年至2021年间,任日本东京大学特任助理教授。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内外国家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被CVPR、ECCV、SIGGRAPH AISA、Heritage Science等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