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长赵丰教授应邀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作专题讲座

学术   2024-10-19 19:56   浙江  

10月14日,在由剑桥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举办的学术活动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Clare Hall College)客座教授、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客座研究员赵丰应邀作专题讲座,以“联动式踏板织机的源起和全球传播”(The Origin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Linked Treadle Loom)为题,向同行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此次剑桥访学经历进行学术汇报。

 讲座现场


讲座中,赵丰教授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织机的研究成果。尽管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同踏板织机起源于中国,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细分和深入论证。赵丰教授首先对踏板织机进行分类及界定,随后聚焦于联动式踏板织机(原被赵丰称为互动式踏板织机)的定义和关键元素,通过考证王祯《农书》不同版本中的织机图像,确认中国出现联动式踏板织机的最早图像证据是在清乾隆年间。在进一步对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莱恩图书馆及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亚历山大传奇》(Romance of Alexander )手抄本进行考察后,又确认了联动式踏板织机在欧洲的出现时间至少可上溯至13世纪。

 王祯《农书》 清乾隆时期武英殿活字印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亚历山大传奇》 13世纪抄本
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莱恩图书馆藏


赵丰教授重点就联动式织机的源起和全球传播展开分析。他谈到联动式传动机构至迟在西汉时期已在一勾多综提花机上出现,但只是用了上开口综。在欧洲及西亚的早期纺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重锤式织机和双轴织机。受到中国踏板织机和提花机的影响,欧洲约在12世纪前后开始采用联动式踏板传动机构,并采用了固定综眼的双综双踏板,完成了联动式踏板织机的发明和定型。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的历史与考古资料相对缺乏,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约到18世纪前后,这一织机类型已沿着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全球传播,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下的民族学和非遗调查中,联动式踏板织机已成为中国民间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导机型。

赵丰教授的这一研究秉承了李约瑟所主张的在世界视角下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传统,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上纺织技术交流传播带来了新知识和新视野。

 讲座观众在李约瑟研究所前合影


据悉,赵丰教授于2017年受李约瑟基金会委托,承担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织机与织造》(Loom and Weaving)的研究课题,随后开始了筹备工作,此次剑桥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此卷的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关于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式著作,首次出版于1954年,由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主编与撰写。按照计划整个系列将出版28分册,目前已出版25分册,尚有3册未出,其中包括《织机与织造》。此书的出版,将为完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知识体系,探明中国古代织机与织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物质文明互鉴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