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焱:〇一二三亖(“芸廷书法”系列讲座第八讲)

学术   2024-10-25 20:32   浙江  

10月12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芸廷书法”系列讲座第八讲在西溪校区人文楼举行。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焱受邀为同学们带来“〇一二三亖”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主持。

张焱老师系自然科学与书法艺术的跨界研究学者,近年来把工学思维应用到书学技法、美学和书法史研究中,试图从科学和逻辑阐释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语言和工具,解释书法学科中的重重迷雾。

本次讲座从书学技法和书法史研究方法两方面展开。在书学技法方面,张焱老师就“书法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延伸,以《兰亭序》《雁塔圣教序》等书史名作为例追寻晋唐笔法,运用科学实验研究思维进行推导,得出晋唐名迹不是设计艺术、晋唐笔法确实存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晋唐笔法具有规则简明的系统性原则,是可以用精确的科学语言描述的,并尝试对晋唐笔法进行数字建模。

在书法史研究方法方面,张焱老师主要就书法作品的真伪鉴定及考证展开阐述。张老师首先以伪米芾书《陈揽帖》《参政帖》二作为例,指出具体书作真伪鉴定中需注意的几项重要原则。随后,张焱老师分享了他对几件传世名迹作者归属的新看法,如从书法风格方面来看,传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帖》当为王缙所书;从帖首花押方面来看,传怀素书大草《千字文》当为梦龟所书等。此外,在具体书迹内容考证过程中,张老师以米芾《贺铸帖》《适意帖》二帖的受主考证为例,展现了充分运用史料、注重并联逻辑网络思维方式的精彩论证过程。

总体而言,关于书学技法,张焱老师从数理角度分析指掌的拓扑特征,推导笔法要则,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话语自主的书法美学体系。关于书史研究,则借助图像分析和大数据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力求将传统目鉴技术转换为可思辨的、可讨论的图像分析,将模糊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定性、甚至半定量的客观描述,借此加速书法鉴定规范的沉淀过程,将其建构成普适性的理论体系。

现场互动环节,张焱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具体书法作品的鉴定及书法专业与其他学科如何进行跨学科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图文:雷浩鑫

排版:傅波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