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芸廷书法”系列讲座第九讲在西溪校区人文楼举行。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姚国瑾受邀为同学们带来“傅山书《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及其相关问题”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主持。
姚国瑾老师介绍了傅山墨迹《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十二屏的基本情况。此条屏1963年由李宗仁带回国捐给国家,再由国家转给山西省博物馆,即今天的山西博物院。该作为绫本寿幛,未装裱,由蓝绫缝边而成,画心纵200厘米,横51.5厘米,曾经公开展览,但没有引起过多关注;有题签“五福堂珍藏”和签后印“五福堂”,最后一屏左下角钤有两方白文收藏印“黄绍斋家珍藏”“绍斋六十后所得”,显示原为黄绍斋五福堂所藏。
在研究过程中,姚国瑾老师注意到刘䬠《霜红龛集备存》卷七有五言排律《为王庭唐诗为王重自作古诗》,其内容与傅山墨迹《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十二屏》相同,但无前序、后跋。依据县志等文献材料,姚国瑾老师对刘䬠刊《霜红龛集》诗名问题进行解析,认为《为王庭唐诗》当是傅山的另一件作品,因所书为唐诗,故未录文字。
姚老师进一步讲述受书人王锡予的籍贯、家世、生年以及与傅山的交游。如江西诗人王猷定是王锡予的友人,同时也是袁继咸的亲家,而傅山又是袁的门生。傅山通过中间人为身在泰州的王锡予六十大寿写寿幛,其中可见多重人脉关系。
回到《寿王锡予六十于海陵》本身,姚国瑾老师对其形制、内容与风格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条屏的书写次序问题上,姚国瑾老师认为第一屏应是最后写出,其它十一屏正文都是三行,第一屏是四行。
其次,从作品内容上来看,傅山善于用典,此诗内容虽以叙事为主,但也流露出其遗民心态之变化。从书法风格来看,明代书法风格分期显著,明初沿袭元代的书风,中期转变为宋人风格,晚明在师法宋人的基础上,转溯晋唐,以《阁帖》为对象,出古为新。傅山书法风格也历经不同时期的演变。甲申(1644)以前,楷书临习锺繇、赵孟頫,兼写篆隶。中岁楷书转习颜真卿,行书习《争座位》,参入黄庭坚、米芾。同时,受北方时风影响,创作多样,以行书为主,用笔厚重。晚年注入“二王”书风,临习《阁帖》,钩摹《宝贤堂法帖》。傅山一生的书法创作以草书为主,气息自然流畅、用笔遒劲多变。
现场互动环节,姚国瑾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同白谦慎老师与薛龙春老师对谈。
图文:陈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