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文物保护概论》课程走进艺博馆

学术   2024-11-07 18:17   浙江  

2024年10月26日,艺术与考古学院张晖教授《文物保护概论》课的50名同学来到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教学活动。

据张晖教授介绍,《文物保护概论》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学专业,以及一些感兴趣跨专业选修的学生。课程以理论讲解为主,同时包含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后续还将配套实验课,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相关仪器的操作,并体验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方式。

本次实地教学活动围绕陶瓷文物修复展开。在课堂上学习了古陶瓷修复历史、当前陶瓷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别之后,同学们来到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通过《造物之美——材料、颜色、造型、技术、观念、审美》展览,辨析考古修复、展示陈列修复、无痕修复的区别,并看到了3D打印修复、木材补缺等创新的文物修复方式;并在文物修复室亲身体验,以考古修复的方式复制一枚石膏花生。

自上而下依次为模具、原件、石膏复制件、

上色后的石膏复制件

(倒数第二颗为花生原件)

- 展厅教学:穿越时空的对话 -

在“造物之美”常设展前,他们驻足凝视,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展览中,从古朴的陶器到精致的瓷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

展厅教学现场

“同学们,你们看这件宋代青瓷,虽然历经千年,但经过修复师的精心修复,依然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讲解员指着展品上的修复痕迹,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陶瓷修复的重要性和技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每件展品的制作工艺、历史价值以及修复痕迹。讲解员不仅详细讲解了陶瓷的发展历程,还引导同学们将课堂知识与实物展品联系结合起来,通过提问与互动,同学们对课堂所学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展厅教学现场

- 陶瓷修复体验:亲手触摸历史的痕迹 -

在博物馆的无机质文物修复室,修复师潘慧敏介绍了考古修复的常规流程,以及常用的4种翻模材料及其使用方法。并用花生代替文物,与助教区馨月一起,带领同学们体验了考古修复的基本流程,包含翻模、石膏浇铸、去除范线、上色等环节。

潘慧敏老师介绍考古修复的常规流程

修复室内,各种修复材料和工具琳琅满目。同学们戴上手套,瞬间化身为小小的修复师。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中的材料,虽然练习使用的是花生,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必须时刻绷紧文物安全的弦,将对文物负责的观念深深植入骨髓。

滑动查看更多

在潘老师和助教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亲手完成了自己的修复作品——一个石膏花生。虽然不是真正修复文物,只是锻炼基本功的一个过程,但它凝聚了同学们对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敬畏与热爱,并增进了对陶瓷文物修复工作的了解。

同学们的修复作品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文物保护修复则是让这些历史见证者延续生命、重新焕发光彩的重要手段。在细看展品、与讲解员互动,以及埋头完善考古修复作品的过程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同学们依然精益求精,舍不得离开,并向艺博馆的工作人员们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公众号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