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巴蜀 || 看,他们在四川搞赏秋大会

教育   2024-11-12 21:08   北京  


如果你要写巴蜀,应该怎么写?

11月4日至8日,

直升高一年级师生用脚步丈量,

以万里路读万卷书——

要写

“九天开出一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秀丽繁华,

要写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情深境美,

要写

“水曲流巴字,

山长幻寿文”的山水生辉

要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栖居,

还有……



游天府之国

探热辣巴蜀


11月4日晨,北京气温骤降,晨风中颇有冬天的凛冽之意,但丝毫没有影响直升高一年级同学们外出游学的热情,五点零五分大家在学校西门集合,乘大巴前往北京西站,巴蜀之旅正式启程。



高铁南下

从北京到成都



天未大亮,欲出的朝日在云层的掩映之下散出红光,同学们准时乘上G87这趟从北京开往成都的列车,游学画卷缓缓展开。在七个多小时的乘车路程中,同学们有的小睡补觉,有的研读游学手册,有的拿出自己的大部头书籍专心学习……时间悄然而过,车窗外的风景也渐渐从北方深秋的金黄、粗犷辽阔的原野,换成了南方还仍是满眼绿意的,群山掩映的成都平原。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抵达成都。


杜甫草堂

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


直升高一同学们抵达成都的第一站是杜甫草堂。759年,为避安史之乱的杜甫携家带子一路南下来到成都,并在此建起草堂定居4年之久,在此期间杜甫创作出240余首诗歌,于成都、于杜甫,这都是一段难以轻易略过的经历,在这里他一点一点建起草堂,漫游成都周边,与好友酬和,在这里杜甫曾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样饱含生命力的诗句,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远离战火纷扰,消息相对闭塞的西南美景中歇息自己。但杜甫终究是杜甫,在急转直下的大唐王朝转折处,杜甫始终心忧百姓,他站在他的茅屋前遥望北方,遥望中原,遥望已成烟尘的盛世繁华,发出了那句至今读来都震人心魄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追随这位诗圣的脚步来到他笔下的锦官城,来到凝结了他精神品格的杜甫草堂,走近杜甫,走近成都。


     

在杜甫草堂,同学们不仅再次回顾了杜甫的生平经历,还了解了他来到成都建起草堂的具体过程,在如画诗意一步一景的园林中,同学们对杜甫的了解更加深入。在此处,同学们在茅屋前齐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杜甫诗—落诗成画”的活动,在合作互助的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各扬所长,将杜甫的诗歌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





宽窄巷子

开营仪式与消防演练


夜幕降临,走进成都历史文化名街——宽窄巷子,这是两条交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商业街,踏在青石板路上,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耳中不断传来叫卖声与动听的音乐,各色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工艺制品、表演活动、美食等让人应接不暇。在人头攒动中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成都的风情与韵味。



终于到了晚餐食刻,在丰富且特色的菜品中大快朵颐。开营仪式上,导游老师、指导老师及学生代表发言,宣布此次游学活动正式开始,希望大家都能在游学外出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并成为更好的自己。办理入住后,大家进行了消防演练活动,将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游学随感


今天是我们游学启程的日子,虽然起床时天还是一片漆黑,可我们却早已按捺不住对研学的期待了。经历了长时间的辗转后,我们终于在下午乘高铁来到了成都。我们的第一站便是杜甫草堂,那深幽宁静使人的节奏也放缓慢了,站在这草,这树,这屋前,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抚着胡须,蜗居茅屋却又心济苍生的杜甫……

成都不愧是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在那幽深的古迹之外,也有热闹现代的一面。在宽窄巷子里,人们慢悠悠地走着,手上拿着烤串,不时被远处的川剧变脸所吸引;大街上的牌坊琳琅满目,霓虹灯光闪耀在街道上,爽朗轻快的笑声混杂着那几声川音,让人陶醉其中,这便是那独属成都的烟火气。

成都,你好!

 ——张景潇

 

在成都的一隅,杜甫草堂如同时光的琥珀,凝固了一段动荡而又辉煌的历史。浣花溪畔,红墙竹影,青石小径蜿蜒,古木苍劲,仿佛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诗人的沉吟。这里,杜甫的笔触化作了砖瓦,每一笔都是对破碎山河的深情凝视,每一划都是对百姓疾苦的无声呐喊。

草堂静谧,却涌动着激昂的诗魂。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杜甫那跨越时空的呼唤,他的声音在竹林间回荡,与风共鸣,与雨和鸣。他用笔墨勾勒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欢,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杜甫的情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的精神在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激励着我们以诗心观世,以诗情润心,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家园。


 ——王梓菡


三星堆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


11月5日上午,直升高一年级师生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自从发现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先民们遗留下来的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金器、古朴的玉器等。这些都是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化完美的结合。其中的一件镇馆之宝青铜神树不仅是古代神话传说的实物标本,还反映了古蜀人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其造型综合了扶桑、建木和若木的特点,象征着古蜀人对太阳、鸟和神树的崇拜。青铜神树被视为“通天”的神树,是古蜀人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工具,反映了古蜀人的宗教权力‌。同时体现出了古代三星堆人的高超技艺。


大熊猫,你好!


下午,直升高一年级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享誉中内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熊猫等动物,还学会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保护知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及繁育基地‌,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训练,有效地增加了大熊猫的数量,对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起到了重要作用‌。基地不仅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育,还通过各种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而且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在科研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还承担着大熊猫野外生态与种群动态研究等科研任务‌。基地的科研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川菜博物馆看变脸


在川菜博物馆,同学们品尝了地道的街边川菜小吃,同时看了变脸表演,更深入的了解了四川的地方文化。川菜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川菜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还通过互动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川菜的制作工艺和风味。此外,川菜博物馆还促进了‌川菜非遗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展示和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川菜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撰稿:华冠宇)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绿柳轻摇伴书声

祠堂庄严忆三苏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也是历代文人雅士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在这里,我们欣赏了许多碑帖、牌匾,瞻仰了三苏的塑像,身穿古时学子的服装,对三苏进行了祭拜。


在乐山大佛的所在地凌云山。同学们拾级而上,再经历一段下行之路后,来到了大佛脚下。抬头看,是一尊庄严恢宏塑像,大家争相合影,留下了许多有意思的照片。返程之路有些辛苦,但看着沿途景色,同学们倒也乐在其中了。


——赵奕绚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的祠堂。走近三苏祠,踏着青石铺成的小路,悠然地向前走去,耳边盈盈传来鸟叫声和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温柔。

祠内的建筑古色古香,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院里参天的银杏与古榕,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在一处展示苏轼生平事迹的展厅中,我细细读着他的诗文与故事,深深被这位文学巨匠的才华所折服。

三苏祠的后院是一个宁静的小院子,院中种满了鲜花与绿树,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坐在廊下,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份静谧,仿佛能听到千年前文人吟诗作对的声音。

从故居到祠堂,从焚毁到重建,从只有五亩大小的弹丸之地,到如今百余亩的大型园林。几经风雨,几经变革,如今的三苏祠已演化成热爱三苏之人的精神寄托。这里,永远萦绕着三苏父子的生活剪影与千古浩然之气。三苏魂归三苏祠,千年传载千年梦。墨韵长传风物美,文星璀璨耀神州。

游览结束,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三苏祠。这里不仅是一处纪念苏氏父子的文化圣地,更是一座灵魂的殿堂。它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也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三苏祠的一草一木,都会在我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杨云帆


“腹有诗书气自华”,怀着对苏轼的敬意与对历史的兴趣,我们一同游览三苏祠。在这里我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与自然景观交融,让人心生敬意。不仅让我领略到古建筑的典雅之美,更深刻理解三苏的精神与智慧,还体悟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这次行程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三苏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游人前来瞻仰和学习。


——安易桐




一祠品三苏,一院阅千年。伴着习习秋风,我们来到三苏祠,迈入“一门父子三词客”之故居,漫步于亭台轩榭中,踏寻他们震烁至今的足迹,瞻仰他们垂留青史的精神。

翠竹绿池,青石幽径,古韵留香。即使跨越千年,空气中依然弥漫缕缕盈楼的熟悉墨香,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了每一砖、每一瓦。在苏轼曾安身的庭院里游走,听风起,观叶落,小径幽幽花香漫,独倚雕栏思远…思承千载,我的心中巍然出现一个豁达不羁的身影: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亦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壮,有与渔樵杂处的落拓,亦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倔强。我懂得了,即使心似已灰之木,也要有心如不系之舟的追求;即使人生如逆旅,也要有我亦是行人的旷达之态。

——石宇桐


乐山大佛倚空岩

自古巍然镇八荒


下午,我们参观了乐山大佛。作为世界第一大佛像,这尊唐朝时从山体里凿出的弥勒佛在一千二百多年里一直注视着江水,保护着来往的船只。从远处看,整座山像是一个躺在地上的佛像,而乐山大佛正好位于这尊卧佛的心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壮观景象。

——魏博轩




在我们眼里,大佛是高大的,雄伟的。但他仅仅是以安静的姿态端坐在那里。背后靠着青山,眼前尽是绿水。他一坐便是千年。大佛半闭的眼中是宁静与慈祥,他露出淡淡的微笑,似注视着那不曾停歇波涛,千年来过往的商船与行人。大佛两侧的山崖上满是佛窟,历史上,僧人在大佛左右修行过。现在呢,大佛又注视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接纳他们的祈福,为人们所依靠。得知大佛修建的悲惨故事,海通禅师的决心后,我明白,那大佛的亘古不变的微笑背后是前人的疾苦,大佛已成为文化与精神的依托,是海通禅师对后世,对人们的,跨越千年的祝福。

——鄂承煜




站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抬头仰望,乐山大佛赫然耸立,万般思绪涌上我的心头。站在当下,回望历史这条长河,我仿佛看到海通法师见三江水使船毁人亡时潸然泪下,看到海通带领众人开凿大佛时的毅然决然,看到古人设计排水系统的智慧的结晶……秋风飘落之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古人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一尊让我们欣赏尊敬的佛像,更教会了我们要保持一颗为民奉献的决心,对事研精竭虑的态度,方可留香百世。

从古时再穿越回今,面对乐山大佛,我心中满是敬佩。

——夏一珊



遥看凌云山,其形如睡佛卧云床。一江流水环山而行,碧绿如玉。日光熔金,照在粼粼的水面上,留下荡漾在水波里的细碎。走入山中,我们抚过一面面丹赤如霞的石壁,踏过一阶阶苔痕遍布的石板,见两侧翠竹林立,郁郁葱葱,古木苍劲,皆浸润在潮湿的空气里。一尊佛像背靠朱红的土壁,静静席坐在岷江南畔,用深邃的目光洒向来来往往的船只和涛涛不绝的江水。它笑口欢颜以迎疾苦,俯视天下而显怜悯之心。为了镇压水患,庇佑人民,它已守望千年之久。而其背后,是海通禅师不忍苍生疾苦,看到“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决心凭崖开凿佛像的济世胸襟;是成百上千位工匠筹款集资,开山劈石,为了减煞水势,永镇风涛而操劳一生的奉献精神。乐山的沙砾历经千年风雨的磨蚀,仍闪烁着灿烂的光点。今天,我碾过这赤红的砂土,仍有万般思绪浮现,大概这大佛长乐,不仅为山水之乐,而更在乎今浊浪已缓,苍生太平,山河无恙之间。

——刘奕然



识文化旧迹,见自然风光。同学们在成都平原秋季的和风与细雨中,参观了三苏祠,瞻仰了乐山大佛。我们走过九百年前的这片土地,跟着史书与碑帖上所记录的故事,体会到了几个世纪以前的文豪是如何将自己的才华与思想镌刻在文化的丰碑之上;古道与阶梯上的磨痕描绘着追寻数个朝代之前这座山上匠人们的行踪,感受那人们如何将信仰的虔诚化作有型有质的奇迹。


能触动内心情感的景物,终会沉没在身后的地平线之下,但自己所感受到的,会永远伴随我们前行。

——苏昀皓


寻访卓然古迹

体味千载人间


研学第四天,直升高一年级同学们笼罩于深秋清晨的薄雾之中,开始了对道教名山青城山、举世闻名都江堰及多彩川蜀文化的探索之旅。寻访卓然古迹,体味千载人间。


问道青城山


踏上青城山的游学之旅,仿佛步入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初入青城山,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香气。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路边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攀爬的过程中,汗水渐渐湿透了衣衫,但心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古老的台阶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每一级都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不时路过的道观,红墙青瓦,庄严肃穆。走进道观,香烟袅袅,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心灵瞬间沉静下来。在山腰的休息处,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同学们交流着一路的感悟和发现,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继续攀登,虽然疲惫,但大家相互扶持,共同向着山顶迈进。当终于登顶的那一刻,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俯瞰着脚下的美景,心中满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这次游学的感慨。这次青城山游学,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杜雨时



拜水都江堰


从成都而来,便能看到一些见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此乃都江堰的众多灌溉水渠之一。两千多年以来,正是都江堰把这滔滔东流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亭原,铸造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都江堰落成以前,由于成都平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岷江,每到涨水季节,便顺势四下漫流,给平原生息的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害。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长堤的头部名鱼嘴,堤尾矮下去那段曰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那水道乃是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流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人渠。正是这三部分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古人用“杩槎”进行节流,在水利工程中起重要作用,同学们现场了解杩槎相关知识,并合作完成了杩槎的制作。

——温超钥



忠义武侯祠



“君臣一气,魂魄相依。”在那段洪波涌动的历史河流里,刘备与诸葛亮二人相遇,君明臣良,厚相结纳,忠信节义,一时无双,于临危之际信义相托,于险阻之中肝胆相照。他们间的情谊,成就了一段佳话。而武侯祠,正是纪念二人的祠堂。

武侯祠始建于223年,与刘备的陵寝同时修建。在唐朝以前,武侯祠作为专祠,与刘备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两祠重建并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现在君臣合祠,祀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

进入武侯祠,青绿交映,庄严肃穆。沿着砖路一步步行走,走入了历史,走近了蜀国。看那二十八位文臣武将列坐汉昭烈庙两侧,守护着汉昭烈帝,守护着他们心中的蜀国。穿过一间间庙宇,看着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透过玻璃,注视着他们的面庞,相隔千年,与他们对话。其德昭昭,其行烈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们的精神历经千年,仍激励着后人,在这武侯祠中传承着。


在川剧表演中,演员们将剧本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厚功底。观众席上的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了对演员们的敬仰与热爱。

——任秀煜



游学随感


青城山游学,宛如一场心灵的洗礼。踏入那片清幽之地,绿树环抱,溪水潺潺,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攀登途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处景色都如诗如画。古老的道观宁静而庄严,让人沉浸在道家文化的深邃意蕴中。与伙伴们一同探索,分享着感悟与喜悦,这份情谊也在山间升温。此次游学,不仅领略了自然之美,更汲取了文化的滋养。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余韵悠长,令人难以忘怀。

——蒋倚帆


在参观都江堰时,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站在鱼嘴,看江水分流,感叹古人智慧之高超。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引水限流,这些精妙设计让这水利工程存续千年,造就天府之国。古老的工程不仅是治水奇迹,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展现出先辈的坚韧与智慧。走在其间,我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意油然而生。

——刘波远


步入武侯祠,红墙黛瓦古朴典雅,竹林阴翳,每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故事,让人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祠内供奉的是诸葛亮,尊尊雕像,块块碑文,令人赞叹于他的智慧谋略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庄严。武侯祠不仅是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更是一个让人们学习历史、感悟文化、传承美德的重要场所。它让人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倪歆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学实践所得、

所思所感所悟,

终将内化于心,

成为我们自己的宝藏。




摄影 | 直升高一年级师生

编辑 | 李静 杨镝霏

审核 | 张丽娜 张爽




游学散记 || 访多彩贵州,亦向新“黔”行


家国情怀 || 黔山依秀水,古韵傍新声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
推广学校育人理念,展现师生风采,建设学校文化,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