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
BJEA2024
名师大讲堂
MINGSHIDAJIANGTANG
11月21日,历史学科续中亮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盗墓趣谈4——西陵往事》。讲座从帝陵概况、清代皇陵、西陵葬制、嘉庆陵寝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展开。续老师娓娓道来,同学们获益良多。
△续中亮老师
续老师首先讲解了“坟”与“墓”的区别——在古代,“墓”是指上面没有封土的坟墓,“坟”是墓上的封土(即俗称的坟头)。“坟”又称作“丘”“垅”或“冢”。而“陵”则是对帝王坟墓的称呼。
接着,续老师图文并茂地分析了“封土的形式与演变”。从秦朝的垒土为陵、到唐朝的以山为陵,再到明清时期修建宝城宝顶,封土形式的演变也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历史的嬗变。
秦始皇陵(左),唐昭陵(右)
在这一部分,续老师着重介绍了明清皇陵的宝城与宝顶,并指出了两者的区别——明朝帝王陵的宝城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则多采用椭圆形。此外,在宝城前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有明楼,称作“方城明楼”,楼内竖立死者的谥号碑。
清定东陵——慈禧陵
清朝历代皇帝画像
续老师一边展示清朝皇帝的画像一边解释道:后金政权和清朝共12位君主,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11位皇帝。清朝入关以后共有10位皇帝。清朝入关前,已在关外营建了3座祖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清朝入关后,除末代皇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9个皇帝分别葬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谈到帝陵风水时,续老师引用《风水辩》中的史料介绍了风水的概念以及好风水的标准:一是有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二是绿化要好,既要有海树,又要栽种仪树。
清西陵全景图(左)雍正帝泰陵(右)
接着,续老师又借助图片和史料讲述了清代帝陵的建筑原则和规制结构,并从名称有别(帝、后墓称“陵”,妃子墓称“园寝”)、大小有别(帝、后、妃陵寝规模依次递减)、颜色有别(帝陵用深黄琉璃瓦,皇后陵用浅黄色琉璃瓦,妃园寝用绿色琉璃瓦)来阐释清代皇陵等级分明的特点。
在这一部分,续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子随父葬”的传统,并分析了这样做的五点原因:保持血缘纯正性,体现家族凝聚力,避免逝者孤单感,方便子孙祭扫,以及鼓舞和教育后人。
然而有如此诸多好处,雍正皇帝却首开清朝“父子分葬”的先河,不在父亲康熙帝所葬的清东陵内选址,而是在河北易县建造了另一座皇家陵园——清西陵。这就给继位的乾隆皇帝留下了两大难题:一是子随父葬的传统恐难实现,二是《周礼》所强调的“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的“核心”概念恐难落实。
“乾隆皇帝该如何解决呢?”现场同学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续老师见状,娓娓道来:乾隆皇帝经过几年思考,想出了“昭穆之制”的解决办法,即以北京为核心,东陵为昭,西陵为穆。这种解释便符合了中国古代“左昭右穆”的传统。
同学们不禁感叹:乾隆皇帝真是聪明!
续老师首先介绍了嘉庆昌陵的建筑规制——“外式(地面建筑)照泰陵(雍正帝陵),内式(地下玄宫)照裕陵(乾隆帝陵)”。嘉庆帝为何要这样做呢?原因有二:一是雍正皇帝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在各陵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后世帝王需要“逊避祖陵”,以示尊崇,故昌陵外式无法仿照裕陵。二是嘉庆皇帝又对裕陵地宫的佛像雕刻情有独钟,故内式仿照裕陵修建。
裕陵地宫雕刻
昌陵地宫雕刻示意图
续老师借助动画演示了昌陵地宫佛像雕刻的具体过程,并指出昌陵地宫虽然在形制和雕刻方面效仿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但是在施工和制作上却厉行节俭,这既体现出嘉庆皇帝平和节俭的性格,又映射出盛世背后潜藏的危机。
陵寝修建关系国运兴衰。为保证昌陵修建,嘉庆帝精心挑选了元配孝淑睿皇后的亲哥哥盛住来担任清西陵总管内务府大臣。然而,恣意妄为、贪婪无度的盛住却牵扯出一起震惊朝野的陵寝工程贪污大案。续老师通过详实的史料为同学们精彩讲述了盛住大案的来龙去脉,梳理了他身上的五大罪状。他的悲惨结局也足够发人深省,时刻警示着后人……
听完续老师精彩的讲座后,同学们都颇有感触,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原来可以从陵寝修建的角度看国运的兴衰。希望老师下次能讲讲明十三陵。
——初一年级党延东
我学习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弥补了我在历史方面的不足,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他们在许多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能够建造出如此高大气派的陵寝宫殿,而且还有着很好的布局划分,真是太厉害了。这次讲座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我以后一定会多去了解历史有关的知识,把历史学好。
——初一年级田清瑶
我学习了关于嘉庆陵的知识和一些墓葬机制、等级差异等,度过了充实又有趣的一小时。下一期想听老师讲年代更久远的陵墓。
——初一年级王艺凝
续老师的讲座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课外知识。
——初一年级杨云行
老师今天讲的十分生动形象,是我听过最好的名师大讲堂。(笑脸)
——初一年级吴鋧
皇帝身为“九五至尊”对陵墓的要求也是十分的严格。这次我了解到了除非皇后死在皇帝之前,否则无法合葬在一起,这叫“卑不动尊”。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很多事儿。
——初一年级尚彧
△左滑查看优秀任务单展示
10月24日,名师大讲堂第四期《灾难、自我与爱——<铃芽之旅>中的文化主题》带领大家进行了一场对于灾难和新生的激烈讨论。语文学科的宋晗老师通过影片《铃芽之旅》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次直达心底的生命探索。
△宋晗老师
活动伊始,宋晗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影片《铃芽之旅》的创作背景。被誉为“灾难三部曲”之一的《铃芽之旅》是作者新海诚在意外发现年幼的女儿对于2011年发生在东日本的大地震没有认知后,以地震和日本古老传说“大鲶”等为灵感创作的动漫影片。同《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一样,新海诚在《铃芽之旅》中继续聚焦在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上,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不要过度开发大自然。
宋晗老师从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入手,问出了本次活动的第一个问题:当灾难来临时,人的生命该何去何从?在影片中,男主人公草太被要求牺牲自己换取日本民众的平安,而铃芽则愿意为了草太牺牲自己,与此同时,左大臣为了铃芽放弃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由,重新变回阵石,结束了一切。宋晗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爱与奉献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示出“在灾难和命运面前,爱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这一电影的主题。
借此,宋晗老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其实在影片中,女主角铃芽实在世俗生活和突如其来的崇高使命中完成的成长,似乎她只是来到了常世,见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便和苦难和解。然而,通过宋晗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实录,苦难从未远去。
我们能看到被埋数小时后被救出的幸运,能看到即使被挖出却失去生命体征的遗憾,能看到至今仍被保留的废墟残骸,也能看到幸存者发文“自己仍然害怕黑暗”。苦难在现实中,从来不是一句话便可以疗愈的。但既然灾难无法避免,人就要努力走出阴霾。就像铃芽那样,或许她对于母亲的离世感到痛苦,但她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仍然在蚓厄现身后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和草太一起完成他们的使命。或许十几年前的噩梦仍未消散,但当初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努力生活的大人。他们有的选择研究如何减轻建材重量,有的将自己的缺陷变成美丽的标志,有的通过努力考入理想的大学。他们肆意生长着,就像电影的主题那样,即使历经苦难,仍然要选择追随内心的声音,不断成长着,探索着,仍然爱着这个世界。
△左滑查看优秀任务单展示
此次《灾难、自我与爱——<铃芽之旅>中的文化主题》主题讲座,不仅带同学们探索了影片《铃芽之旅》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有关自我成长探索,爱与奉献,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灾难的思考,也启发了同学们对在无法避免的灾难面前,人们为了减少损失,抚平伤痛都能做些什么的思考。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能对“爱与自我”这个话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名师大讲堂”活动致力于
打开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另一扇窗,
共同打造具有大学气质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