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壮壮妈
最近和国内的朋友聊天时,我随口提到最近在忙一个"project"。
没想到朋友立刻问:“什么?你接了什么大项目?”
这让我意识到,长时间在国外生活后,即使是日常的小任务,我也习惯用"project"这个词。
而在中文语境中,“项目”往往意味着几十万级别的大工程,随便拿个小任务来说是“项目”,恐怕有点儿“自抬身价”。
从小作业到大项目:词汇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国外,从上学时起,很多作业都被称为“school project”,无论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实验,还是一篇简短的论文。
相比之下,中文的“项目”一词,往往承载着更为宏大的规模和意义。
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更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项目管理理念。
目标与步骤:项目管理的精髓
在国内,做作业就是做作业,现在比较流行“刷题”。
重复高效地刷题,提高成绩才是硬道理,结果和分数至关重要。
然而,当作业变成"project",目标和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是最后需要做汇报演讲,也要把每一步都讲得清清楚楚。
在西方盛行的"project"理念中,更强调过程。在合适的“过程”导向下,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会差太多。
因此,从注重分数的竞争模式过渡到注重过程的西方理念,的确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竞争到合作:团队的力量
长期习惯了通过考试决定成败的模式后,提升个人技能是硬道理,击败竞争者才是胜利。
然而,在"project"管理的理念下,团队合作有时候更为重要。
即便不是负责人,也需要及时和相关方沟通项目进展,不明白的地方随时请教。
即使在暗中较劲,明面上也要显出一团和气,团队合作的力量不容小觑。
预期与评估:不断反思与改进
项目有开始就有结束,开始时有对目标的预期,结束后就要进行评估。
评估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无论结果高于还是低于预期,都可以总结经验。
其实,任何学习过程也应该如此。
但如果“卷”得太厉害,忙于刷题,反思的过程就可能被忽略。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孩子刷题不多但效果却很好,而有些孩子看似特别刻苦,却只是陷在题海中,不得要领。
用项目管理搞定家庭活动
当工作和家庭都需要兼顾时,把每件事都当成"project"来做,家庭的事情也不会显得那么忙乱。
比如要安排一次家庭聚会,但手里正经工作也很忙,这时候可以搞一个项目进度清单,包括:
订餐、邀请宾客、安排娱乐活动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具体由谁负责——即使是家庭活动,也不见得只能由爸爸或妈妈张罗,家庭的每个人都可以动起来。
明确各个环节的最后落实日期,完成了就在单子上勾一下。
全家总动员,既有参与感,职责也清楚,是不是很有意思。
沟通:中西文化的最大差异
这个可能是中西方文化中差异最大的地方。
对于华人来说,揣摩人心、琢磨领导和同事的想法,可能是必修课。
家庭成员间也经常这样,一个人说了啥,做了啥,另一个人肚子里已经解释了无数个版本。
西方人也是人,也会猜测别人的想法,也会误解,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所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有了想法马上就去沟通,避免不愉快的误解发生。
如果闷在肚子里,按自己的想法解读,费了大劲儿,呈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团队想要的。
理解和适应这些差异,或许能让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更加游刃有余。
文字|原创
图片及素材|源自网络
鉴于蒙村妈妈下午Chat的原创文章多次被其他媒体抄袭,在此郑重提醒:
直接剽窃原文或大部分内容,未经许可转载作品,这些都是侵权。
妈妈下午Chat保留对一切侵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也请关心、喜欢我们的读者朋友,帮助我们监督维权。
保护作者的权利,才能保护创作的动力,也是对广大读者朋友的尊重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