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面包店的尴尬,因为小费,我差点出不了门!

文摘   2024-10-30 20:19   加拿大  



文|西西妈

下班后,走进街角的一家面包坊,看着挤在烤制面包柜台前的长龙,我决定买三五个水果馅饼赶紧回家。

结账的时候,眼前的支付机屏幕弹出来:“给点小费吗?”——15%?18%?还是20%?

我心里一激灵:这不是面包店吗?什么时候连这里也要给小费了?

我愣了三秒钟,跟自己内心的小剧场展开一场激烈辩论:

“这里也有堂食,等同于快餐店,虽然没有餐桌服务,但是提供了桌子椅子呀

“我买点糕点回家当零食,不需要餐桌呀?”

“可那姑娘笑得挺甜的,还给我打包了盒子,总不好太抠门。”

我默默地点了个15%的小费——好吧,不给觉得自己都出不了这个门了。


小费文化的“扩张”,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会发现,不论是买一杯咖啡、一块面包,超市代购物品,还是外卖自取,小费选项简直无处不在。

曾几何时,小费主要是给那些跑堂的小哥哥、小姐姐的,他们笑脸相迎、上菜撤盘,辛勤服务值得一点奖励。

而如今,支付机上的“小费选项”正在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

从星巴克到赛百味,不论有没有桌边服务,不论有没有堂食,你都可能被问到:要不要给点小费?


这让人不禁感叹:小费文化在“膨胀”吗? 

Narrative Research的调查显示,79%的加拿大人认为快餐店不该索要小费

毕竟,点餐取餐一气呵成,很多顾客连座都没坐过,凭啥还要掏钱给服务费呢?

尴尬的是,消费体验也悄悄地变了

过去的快餐讲求快速、便捷、不折腾,如今却总是多了一层“心理税”:

拒绝小费时,总怕惹人白眼;

要是心软点小费,又总觉得自己被套路。


各场合的小费,大家怎么看?

快餐之外,小费的边界也在变得模糊。

以下是一些常见场景中的加拿大人“支持率”:

杂货代收服务:只有20%的受访者支持给小费。

餐厅外卖自取:19%觉得应该给,剩下的选择“自取无情”。

商店购物:给店员小费?这个主意只有7%的人愿意接受。

然而,在餐桌服务的正式餐厅,情况就大不同了。

80%的加拿大人认为:上菜的服务员值得小费

毕竟,他们不仅端菜递水,还要优雅地应对各种顾客的奇葩要求——从“水温要刚刚好”到“菜里的香菜请捡干净”。

至于咖啡店和外卖配送服务(如Uber Eats),则是一场拉锯战:

47%的人认为送外卖的小哥应该拿点辛苦费;

38%觉得在咖啡店买一杯饮品,也该奖励一下那位冲泡师。


你在付“小费”,还是“付罪恶感”?

相信每个加拿大人都有过类似的纠结时刻:

不给小费吧,怕自己看起来像个冷酷无情的铁公鸡;


给了吧,又觉得钱掏得有点冤。


特别是在机器冷冰冰的支付提示面前,“拒绝”选项似乎带着一种让人负罪的力量。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他去自取外卖被提示:“是否感谢服务?”

可外卖袋子都是他自己从架子上取的——这服务究竟是谁提供的?

解套:我们该如何对待小费?

面对“小费泛滥”的现象,加拿大人或许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里有几条我自己摸索出来的小贴士,或许也能帮到你:

1. 桌边服务该给:有服务、有笑脸、有人跑前跑后,那点小费给得心甘情愿。

2. 自取服务看心情:如果店员帮你准备了很多东西,愿意给点也无妨;但没人服务时,完全可以安心跳过。

3. 快餐店随心给:点咖啡还是赛百味?不给小费也别有心理负担,大家都懂。

4. 外卖配送值得给:送外卖的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多少给点,表达感谢。

最终,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小费是种选择,而非强制。 小费文化的初衷是对优质服务的认可和鼓励,而不是一种让人头疼的“潜规则”。

在快餐店里给小费,有时像是一场“微妙的心理战”。你既不想显得小气,又不愿为本该免费的服务掏腰包。

但正如一位朋友调侃的那样:“谁会因为没给咖啡店小费而被拒之门外呢?

所以,下次当支付机上弹出“小费选项”时,不妨听从自己的内心。不管你点不点,都没错——毕竟,买单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买得舒心。

你呢?你怎么看待快餐店的小费?给,还是不给?


文字|原创

图片及素材|源自网络



鉴于蒙村妈妈下午Chat的原创文章多次被其他媒体抄袭,在此郑重提醒:

直接剽窃原文或大部分内容,未经许可转载作品,这些都是侵权。

妈妈下午Chat保留对一切侵权行为的法律权利!

也请关心、喜欢我们的读者朋友,帮助我们监督维权。

保护作者的权利,才能保护创作的动力,也是对广大读者朋友的尊重和爱护❤️

 


阅读更多精彩历史文章:

养熊娃移生活



蒙村妈妈下午chat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有养娃的酸甜苦辣咸,亦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