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铜离子风暴下的生存之道:细菌的解毒利器揭秘

文摘   2024-10-14 22:46   新加坡  

      在自然界的微观世界中,铜元素既是生命体的必要成分,也是潜在的致命毒素。当细菌面临高浓度的铜离子威胁时,它们启动了一系列巧妙的防御机制,以应对铜的压力。

      最近,来自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Umberto Contaldo及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Methionine-rich domains emerge as facilitators of copper recruitment in detoxification systems (在解毒系统中,富含甲硫氨酸的结构域作为铜招募的促进剂出现)”,深入探讨了细菌如何通过铜离子外排氧化酶(CueO)抵御铜离子压力。CueO是一种含有丰富甲硫氨酸的多铜氧化酶,负责将有毒的铜离子(Cu+)氧化为毒性较低的铜离子(Cu2+),从而限制活性氧物种的生成。该研究为理解CueO在细菌铜稳态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揭示了铜结合位点和CueO中甲硫氨酸富集结构域的具体功能。

研究背景

       细菌铜稳态机制对其抵抗铜诱导的压力至关重要。铜作为一种双刃剑,一方面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关键的催化和信号传导作用,另一方面,当浓度过高时,会引发氧化应激,导致细胞损伤。因此,细菌必须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来平衡铜的摄入与排放。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中,三大系统共同维护铜稳态:CusCFBA系统将铜离子排放至细胞外,CopA系统将铜离子从细胞质泵入周质,而CueO则将Cu+氧化为Cu2+,并通过与氧还原反应的耦合来减少活性氧物质的生成。

研究内容概述

    Contaldo团队通过设计一系列CueO突变体,结合多模态方法,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手段,详细解析了CueO在铜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他们的研究聚焦于CueO中一个富含甲硫氨酸的结构域,这个结构域长期以来被认为参与铜的解毒过程,但其确切功能尚不明确。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揭示了这一结构域的角色以及关键铜结合位点在CueO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发现

  1. 甲硫氨酸富集结构域的角色
    该研究表明,甲硫氨酸富集结构域并非Cu+氧化所必需的活性部位,但它通过多重甲硫氨酸残基,帮助细菌从强配位的形式中招募Cu+。这一结构域作为铜的暂时结合区域,为细菌提供了应对铜毒性的额外保障。

  2. 关键铜结合位点的功能解读
    通过突变体的设计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CueO中的Cu6和Cu7两个铜结合位点在Cu+氧化中几乎不起作用,而位于甲硫氨酸富集结构域与蛋白质其他部分交界处的Cu5结合位点则是唯一的底物结合活性位点。Cu5的配位环境直接影响CueO的酶活性及其在体内应对铜压力的能力。

  3. 体外与体内实验的验证
    通过对不同突变体在体外催化和体内铜耐受性的研究,Contaldo团队进一步证实,尽管甲硫氨酸结构域对酶的催化并非必要,但其存在显著提高了细菌在铜富集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此外,只有当Cu5位点的至少两个配体被移除时,CueO的Cu+氧化活性才会完全丧失。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为细菌如何在铜的压力下生存提供了全新视角。通过多模态策略,研究团队成功解密了CueO中甲硫氨酸结构域及其铜结合位点的具体功能。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细菌铜稳态的理解,也为未来开发细菌抗铜策略,甚至设计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望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重金属如铜等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问题愈发严重,病原菌对铜的耐受能力也将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Contaldo等人的研究为深入探讨细菌铜稳态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或可利用这些机制开发新型抗菌治疗手段,帮助解决与铜污染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

文字写作:羽
责任编辑:er不er
文章编号:254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2862121


胡纯一实验室 Hu lab
新国大胡纯一实验室Hu Lab (2023~)的官方公众账号。实验室宗旨是文体艺术不分家,科研科普两开花。加油加油!欢迎访问www.chunyihulab.org获取更多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