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彼此的力量|成长•印迹(213)

文摘   2024-08-12 07:02   美国  


第19期家长自修室的课程始于520这个美好的日子,虽然在开讲第一课王博就说了,她更爱孩子们,对我们并不那么爱。第七次王博主讲的课程恰逢端午节,本来以为能来者寥寥,没想到最终来了近40人。王博开场就布置了小作文作业,并加了这样一段话:这个作业呢,不限题材,不限标题,不限字数,让家长们也体会一下孩子们写作业的痛苦和被催交作业的无奈,以及拖延的各种理由和内心的愧疚和不作为,还有憋的写不出来的难受。我隔着屏幕哈哈大笑,王博是为孩子们站台的,家长自修室也不是为了家长,而是为了孩子们。这也让我看到每个孩子背后托举他们、支持他们但也阻碍他们的家庭力量有多大,也进一步让我深信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借助我们与孩子的合力,通过一次次选择让孩子们走的更远。


我家娃一直就读于公立学校,去年7年级时初步明确了留学之路的方向,并开始筹备选校。在孩子的转学换校尘埃落定之前,赶上寒假王博带着大孩子们实地访校,让我有机会通过一篇篇真实生动的访校日志,知道了更多的大学名字,看到他们每个人对大学的理解、共同的关注、特别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也一直好奇这样一篇篇未经包装的文章是在一个多么宽松允许的环境下写就和发表出来的。


报名第19期家长自修室,初衷更多是基于对知识匮乏的恐惧,希望抓住点什么来分担我对孩子以及家庭未来不确定性的焦灼不安。课程结束,我不能说我就此不再焦虑,但课堂上分享的那些鲜活的案例,那些王博给的当头棒喝,那些孩子们以大学为起点继续探索收获的人生成长,那些反哺于学弟学妹们的无私与坦诚,都将成为我日后与孩子平行成长的底色。


继续分享一些课程收获:


1. 收到很多灵魂拷问:家长对孩子的终极期待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大学?你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家长,你们担心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直击心灵,似乎想过,但却没有深入思考过,也总是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最初的本意。最后一个问题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我们在留言板上写下“担心不确定性、担心给孩子选错路、担心孩子没有去成理想的学校、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大学生活…….”, 王博问,为什么没有人担心我的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能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人呢?那一刻,我很汗颜。我们担心的那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和目标,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真的是孩子们的目标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具体的目标更重要更有趣呢?走一条怎样的求学之路,应该从“道”还是“术”开始呢?


2. 允许留白,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业和标化考试,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也是我们需要关心和在意的?比如,那些可以激发学习探索欲望的动力在哪里?那些支撑我们在艰难时刻选择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哪里?那些陪伴孩子成长并在他们孤独求学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持的是什么?是热爱。


我家有一个酷爱昆虫的娃,他深深影响了我。这是一个小众的爱好,经常被问及怎么发现这个爱好以及如何培养这个爱好的?想了想,也许没有具体的某一天娃就开始喜欢昆虫了,最初的开始缘起于娃有很多自由探索的时间,让他有时间和机会看到昆虫、观察昆虫,当他拿给幼儿园老师和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大喊大叫说这是恶心的东西,会咬人的,让他赶紧扔掉,于是娃有机会把虫子带到幼儿园或者留在家里的罐子里,被照料、被观察。慢慢地,我们跟娃一起看了很多自然纪录片,带着他去寻找城市河道两边、山里、雨林里、丛林里的各种昆虫,也尝试饲养昆虫,看着他们一点点从卵到成虫的蜕变,也努力寻找专业的老师为孩子提供系统的昆虫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有热爱的孩子眼里的光芒,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慢慢地,我们跟昆虫就有了很多个故事。


如果孩子有热爱,请一定要支持他,如果能跟他一起热爱,再幸福不过,如果不能,也要祝福他、托举他。


3. 让孩子成为一个利他的人。王博提及的那些成长故事,最打动人的并不是申请到哈耶普斯麻的学霸们,而是那些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为同学、为社团、为球队、为社区做事的孩子们,他们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建立边界、更清晰的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


做一个利他的人,并不是要我们抹杀自己的想法和忽略自己的需求,真正的利他也一定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照顾好自己之后的向外给与。在这个更多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的世界里,做到利他与合作,珍惜又难得。娃在跟自然的互动中,观察到了昆虫之间的多样性关系,有竞争、有寄生,但也有共生的关系,比如蚂蚁与蚜虫,蚂蚁喜欢蚜虫排出的“蜜露”,作为回报,蚂蚁也会跟在蚜虫后面成为蚜虫的“保镖”,多神奇的共生共荣画面。


4. 放手,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和承担后果。王博提到的案例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要替他们包办避免走弯路的“苦心”,在他们房门前犹豫要不要进入看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讲的“不放心“,打着民主旗号跟他们商量事情,听到跟我们不一样答案时想要说服他们的”不甘心“。哈哈,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我们。一次次照见自己的同时,也一次次跟群友们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着心大点、再大点,路终究是要他们自己走出来的,做好“压舱石”,一次次鼓励、允许和托底,从心底祝福孩子们。


最后,想起王博分享的孩子们访校期间的互相鼓励的故事,一个姑娘说,“放心,爸爸妈妈不会放弃我们的,跟他们表达我们的真实想法,会得到支持的!”,彼时,那个姑娘刚刚经历一年的休学打算重新返回学校。孩子们的身上是有爱的传感器吧?第一次为人父母的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有多欢喜,也就有过多少次无助、崩溃、无能为力、气急败坏的时刻吧,谢谢我们的孩子,也能看见和包容我们,用或温柔或激烈的方式提供反馈,我们,也终将成长。


一起加油吧!


第二十期家长自修室报名开启


家长自修室系列好文链接请戳👇



西学千万里
这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留学这条道路上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成长的足迹和珍贵瞬间。 联系王颖博士:w_y_wangyi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