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出海是成长为全球化大药企的基本门槛和必经之路
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2-2030年中国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仅保持在17%左右,未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际医药巨头的成长历史来看,进军全球市场是必经之路,国际市场是支撑企业做大的必要基础。我国“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也提出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
法规医药市场规模巨大,新兴市场人口多、卫生支出增长快
据Frost&Sullivan,2018-2030年美国与欧盟的医药市场之和超过全球市场的50%。据WHO,2020年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人均卫生支出平均分别为125美元、515美元和3708美元,且高收入国家占全球卫生支出80%以上,整体来看,法规国家市场规模巨大,是药企国际化必须进军的市场。新兴市场优势在于人口众多,如印尼、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均排名全球人口数量前10。同时,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卫生支出全球份额从2002的7.2%增长至2021年的16.5%,提升明显,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兴国家也逐步成为药企出海的重要市场。
中国医药研发成果的不断兑现和充足的药品供给助力实现中国药品在全球释放更大价值
从创新药角度来看,中国医药企业近年研发实力日益强大,创新药IND和NDA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创新药快速从me too和me better向first in class持续升级,不断得到海外大型制药企业认可,在海外市场申报也取得快速进展。从仿制药角度来看,近几年我国的化学仿制药质量提升显著,生物类似药也开始逐步上市,同时因为生产企业较多,供给充足且稳定,为进军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出海模式各有优劣,药企量体裁衣选择
出海模式:自行出海,企业不易被牵鼻子走,但对产品创新、研发能力、财力支持、管理层的战略打法及对跨国统筹的能力要求更高;借力出海是目前中国药企出海的最主流模式,适合资源有限且国际化经验有待积累的企业,但意味着企业的话语权将被削弱,分享的收益相对有限;联袂出海下中国药企可筛选众多合作伙伴,但无法直接影响海外市场销售,商业化后的收益也可能受到合作伙伴的限制。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有丰富的海外药品注册经验、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外商业化平台或合作销售渠道、产品布局因地制宜的标的。
医药行业政策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海外商业化不可预测性等风险。
挑战与机遇齐飞,中国药企出海大势所趋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出:1)要大力推动创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推进中药守正创新,开发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中药新药,中成药“走出去”取得突破;2)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医药出口额保持增长,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
展望2035年,我国医药工业实力将实现整体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原创新药和“领跑”产品增多,成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源头;产业竞争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种类多、质量优,实现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1.1药品出海是成长为全球化大药企的基本门槛和必经之路
据Frost&Sullivan统计,全球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达到14,95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20,908亿美元;而中国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约为2,30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900亿美元,2022-2030年中国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仅保持在17%左右。根据KPMG和GBI,中国最大的制药公司,几十个产品一年总销售300亿左右(50多亿美元),而艾伯维一个肿瘤产品在全球就有90亿美元的销售额,将近前者销售额的两倍。根据MedTrend医趋势及医药魔方微信公众号,2023年默沙东以67.1亿美元营收超越阿斯利康首次登顶跨国药企中国营收TOP1,但中国市场也仅占其总收入的12.5%;2023年7家MNC制药公司的中国营收占比平均仅为8.2%。
换言之,走出去,即是五倍甚至十倍的市场。毕竟,单凭国内市场,很难支撑一家药企到达千亿市值后的持续成长。
1.2积水成渊,中国本土药企研发能力日渐成熟
1.2.1中国本土药企研发能力快速提升,研发成果迭出不穷
我国生物医药已从仿制1.0时代迈向了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医药魔方,2014年我国首次IND新药数量133个,其中国产药品占比不足62%,至2023年国产IND新药达645个,占比达85%,2014-2023年国产IND新药数量的复合年增长率近26%。近十年,中国NDA产品累计588款,以进口产品为主,占比近65%,但国产药品数量自2018年起明显增加,2023年大批国产药品进入NDA阶段,共计64个,2013-2023年国产NDA产品数量的复合年增长率超36%。
中国开展核心临床数量已接近美国,成为核心临床全球第二大国。据医药魔方,2016年中国创新药核心临床试验开展数量为103项,处于中美英日第4位,且大幅落后于美国,相比英日亦有较大差距,但至2022年中国已增长至322项,与美国的339项几乎并驾齐驱,并大幅领先于英国和日本。
全球三成创新药有中国企业参与,中国企业FIC数量逐年提升。根据医药魔方、KPMG,截止到2022年6月14日,全球在研创新药管线中有32%的项目有国内企业参与。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除了数量上占比多之外,中国创新药企业每年首次申请/开展临床的FIC项目数量也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5个增至2021年的42个。近年中国企业也不断研发出诸如奥雷巴替尼(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等FIC重磅创新药。
1.2.2中国药企新药出海事件及License out数量逐年增加,逐步被全球认可
2017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为医药创新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中国药物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解决。根据医药魔方,2015年中国药企新药出海事件仅为5件,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增强,2020年出海事件达到44件,为近8年来的峰值,2020-2022年均出海事件为37件。
根据医药魔方:2016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事件仅发生9件,披露的交易金额不足3.2亿美元;至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事件发生了96件,首次超过了license in,license out交易总金额超421亿美元,远超2022年的270亿美元。同时,近些年大额交易也频繁发生:2022年科伦药业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合作开发七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ADC)药物,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将一次性收到1.7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子公司SystImmune与BMS达成合作,双方将在美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BL-B01D1,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首付款达8亿美元,无论是总金额还是首付款,国产ADC新药授权出海纪录都在不断刷新。越来越多的超十亿美元交易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企业创新药项目正逐步被全球认可。
1.2.3新药开发技术涌现,中国医药研发快速跟进
全球制药工业历经了四次浪潮,从“确定的药物活性成分,未知的分子靶点”到“一个靶点一个药”,到“重组蛋白/单抗生物药”,再到现在“特异性药物+细胞基因治疗”。从单抗开始,ADC、CAR-T、多特异性抗体、干细胞等新一代生物技术层次不穷,每个技术也历经了从“概念”到“确定适应症且具有巨大商业化价值”的过程,不同程度颠覆了传统的治疗方式。
License-out项目中,中国药企创新药主要以小分子化药、抗体为主,近年来随着海外授权项目增加,ADC、细胞疗法等前沿技术占比逐渐提升,PROTAC、融合蛋白等新一代生物技术License-out也逐渐出现;商业化项目中,2022年3月1日,由传奇生物与杨森生物共同开发的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CARVYKTI,成为国内首款成功“出海”的细胞治疗产品,也是全球第2款获批的BCMA CAR-T治疗。
1.3迫于价格与产品的“双内卷”,“出海”前景广阔
1.3.1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双重推动,药品价格大幅下降
2020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标志我国医保药品目录正式进入动态调整时代。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实行,缩短了以往5-8年的准入周期至每年一次,且大多数创新药都有机会参与医保谈判,新药医保准入速度加快。尽管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对于创新药通过医保打开市场有利好作用,但是创新药在谈判准入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降价压力。根据医药魔方,2021年以来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平均降幅均在60%以上,最高降幅达97%。
国内部分低水平仿制药和恶性低价竞争现象严重,行业盈利能力差,平均5-10%毛利率,远低于国际50%左右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开展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同时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通过以量换价使药价回归合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制药行业水平同时稳定了供应保障。2019年1月,国家开始在11个城市(4+7)试点集采。2021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集采频率逐渐稳定在一年两轮。截至第九批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除第六批集采(胰岛素专项)外,其余批次最高价格降幅均超过90%。
目前,在集采和国谈下,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药企,都处于药品价格降幅明显,药品实际商业回报率普遍低于预期的承压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药企纷纷开始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企业和人才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外的竞合大循环中,着眼于海外广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出海成为中国药企消化供给、赢回市场回报的关键策略之一。
1.3.2靶点赛道拥挤,中国药企研发竞赛同质化严重
根据医药魔方和KPMG,中国企业创新药项目研发靶点选择相对集中,截至2022年6月13日,Top10靶点占据所有管线的19%,而全球Top10靶点仅占所有管线的12%;从结果来看,中国创新药热门靶点选择与全球创新药热门靶点选择有50%的重合率,重合度较高;截至2023年3月,与美国相比较,中国在研管线数量约为美国的77%但覆盖靶点数量仅为对方的55%,TOP20靶点集中度显著高于美国,但是部分靶点研究热度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国情:例如CLDN18.2在全球的研发热度不高,但是由于其在胃癌领域应用良好,依托于中国胃癌多发的国情而成为中国创新药研发热点,位居中国创新药研发Top10靶点。
靶点选择的相对集中源于热门靶点的成药性相对确切,临床研究及后续上市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在中国企业自身现有发现靶点能力相对较弱,缺少完整研发体系的现实之下,更容易成功的热门靶点赛道往往是大多数创新药企的第一选择。这种策略造成了目前靶点选择重复度高的现况,使得未来将会有大量同质化产品扎堆上市,相同赛道将“内卷”严重。
生物类似药布局选择同样竞争激烈。2015年,CFDA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国biosimilar进入快车道。2019年2月,NMPA批准了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的上市,该药是首个中国“国产”生物类似药。在临床需求、医保控费及资本市场等多方推动下,我国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如火如荼。根据药智新闻,截至2021年,中国布局生物类似药的企业近200家,在研的生物类似药多达400个,涉及50余款原研药物。根据CPHI制药在线微信公众号,不完全统计下,国内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获批企业≥3家的品种有7个,包括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英夫利西单抗、地舒单抗以及托珠单抗。
1.3.3寻求更优质“沃土”,海外药品价格水平更好
海外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着中国药企,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看好海外广阔的市场。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福利相对更好、各方面政策体制成熟完善、市场(患者和医生)对创新药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这为创新药的萌芽提供了健康的沃土;另外,完善的数据保护、专利链接制度等给予药品更长的专利保护和市场独占期,为创新药的蓬勃发展修筑了坚固的市场竞争壁垒。
就药品销售价格来看,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价格水平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市场相比,有明显的价格溢价空间。根据头豹研究院,以2021年全球最畅销的25个药品为例,如果以美国药价为100.0%计算,中国的药价只约相当于美国的10.0%、其他国家的30.0%-60.0%。从结构上来看,由于定价体系不同,中国创新药一旦有能力走向全球市场,销售额的天花板有望提高数倍的空间;而仿制药,“首仿"之后,仿制药企便可以拿下180天的独占期,进而采用合适的定价,通常是以原研药价格的50%-80%来争夺市场,获取最大的利润;从类型来看,生物类似药对比小分子仿制药更具价格优势,生物类似药比原研药通常降价10.0%到30.0%。
1.4全球巨大临床诊疗需求、药品供应短缺,亟待丰富层次药品满足
1.4.1全球临床诊疗未满足巨大需求,亟待更多创新药品填补
以抗肿瘤疾病领域为例,根据医药魔方,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近1998万例,死亡超97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人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肺癌248万例、乳腺癌230万例、结直肠癌193万例,死亡癌症病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肺癌182万例、结直肠癌90万例、肝癌76万例。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超482万例,死亡超257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人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肺癌106万例、结直肠癌52万例、甲状腺癌47万例,死亡癌症病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肺癌73万例、肝癌32万例、胃癌26万例。全球临床需求远未满足,亟待更经济、更有效、更可及的创新药品填补。
根据Frost&Sullivan,对中国(2012-2015)和美国(2008-2014)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5年生存率为40.5%,而美国则为66.9%。分癌种进行对比发现,美国5年存活率最低的五种癌症为胰腺癌8.50%、肝癌17.70%、肺癌18.60%、食管癌19.20%、胃癌31.00%;中国5年存活率最低的五种癌症为胰腺癌7.20%、肝癌12.10%、肺癌19.70%、白血病25.4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6.70%。此外,在前列腺癌、睾丸癌、黑素瘤、淋巴癌和白血病几种癌症中,中国的5年存活率远低于美国,分别为66.40%、55.20%、45.10%、37.20%、25.40%。
本报告摘自国元证券2024年7月10日已发布的《中国力量河出伏流,出海浪潮中各显身手——药品出海行业研究报告》查看原文,具体报告及分析内容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等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