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宋·张良臣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
刚到黄昏雨便停了,天也随即放晴,蜿蜒曲折的池塘边碧草环绕,池塘里的青蛙竞相歌唱。夜深了,明月已经升上了芭蕉树,如水的月光照在翠绿的芭蕉叶上,清澄明净,时不时还可以听到屋檐下断断续续的雨滴声。
诗人张良臣,具体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皆不详。只知他宋孝宗淳熙初年前后在世,于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位卑事杂的小官)。他笃学好古,家贫如洗,妻儿不免饥寒。好诗近嗜,但他从不强作,有时整年也写不出一首,一旦提笔,必是佳作。学者称他为雪窗先生,著有《雪窗集》十卷。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首句交代了时间(黄昏)、天气(雨后初晴),后文所有的景物描写皆从此出。刚到黄昏,雨便停了,天也立马放晴。“恰则”一词隐含着诗人期待的心理,想来这场雨持续了一段时间,故而诗人很是期待雨停后的景致。
承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雨后天晴池塘旖旎的自然风光。“迤逦”在诗中的意思是曲折连绵。雨后,池塘水涨,青草曲折连绵,青蛙尽情歌唱。南宋诗人赵师秀有“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千古名句,张良臣这句在字面意思上和赵师秀的接近,且都使用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手法、烘托出恬静和谐的气氛。不同的是赵师秀笔下的蛙鸣多少有点聒噪,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而张良臣听到蛙鸣后却没有丁点烦躁不安的情绪,这还需要结合下文来理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后面两句依旧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刻画雨后夜晚动人的景致。
转句是视觉描写,只见素月当空,皎洁如水的月光照在翠绿的芭蕉叶上,构造出一种清澄明净、恬静雅致的意境。由“月明已在芭蕉上”可知时间已由黄昏过渡到了夜晚,由此可知诗人已经在户外流连了很久,从侧面可以看出诗人尽情饱览雨后美丽的景色时愉悦欢畅的心情。
明月和芭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两个经典意象,二者的象征意义很广,且都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篇幅有限,明月的象征意义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重点来看看芭蕉。
芭蕉在古诗词当中的象征意义和季节密不可分。春秋两季的芭蕉似乎总和忧愁有关,比如春日的芭蕉不展丁香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到了秋天则更加恼人,一声声秋雨打在芭蕉叶上,让人肝肠欲断。然而夏天的芭蕉,却只有旺盛的生机,而没有欲说还休的愁思。
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汪藻:“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颜真卿《芭蕉》:“炎蒸谁解换清凉,扇扇摇摇上竹窗。准拟小轩添睡美,梦成风雨夜翻江。”
由此可见,当张良臣面对温柔的月光,经雨的芭蕉时,内心是多么得平和安定。
结句是听觉描写,时不时还可以听到屋檐下断断续续的雨滴声。不仅照应了首句中的“雨”字,还和承句中的“蛙鸣”一起给雨后的夏夜增添了动人的音符。这滴滴答答的雨滴,岂止是落在了地上,更是落在了诗人的心坎上。诗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闲适自在的人生观充斥在字里行间。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