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一首经典宋诗写尽夏日清凉,人最好的状态是和自然融为一体

文摘   2024-06-30 20:47   江苏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其三


宋·裘万顷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


丝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帘风拂床。


参天古树,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六月的天气清凉可人,幽静偏暗处,野花杂乱地盛开,时时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夜幕降临,兴致高涨,在清朗的夜色下弹奏一曲《梅花三弄》,皎洁的月光照入帘内,清风拂过床榻,惬意舒爽。


裘万顷,南宋诗人,今江西省南昌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字元量,号竹斋。只知他在宋孝宗时期进士及第,宋光宗朝获受乐平主簿,宋宁宗朝迁大理寺司直、江西抚干,官不大。他是至纯至孝之人,很有节操,诗作清婉流利,颇有情致。笔下也有一些经典的现实主义佳作,反映底层农人的疾苦,比如《老农叹》,颇有杜甫和白居易的风采:霜耕冰在趾,雨种泥没膝。


旱魃忽为虐,耕种谩劳力。


去年幸一稔,今岁免艰食。


细听老农语,令我三叹息。


但愿从此去,龙骨长挂壁。


大田多黍稌。高廪若山积。


或云保大丰,则恐钱转啬。


夏租星火急,处此未有策。


细民一钱税,往往亦追索。


谷贱反伤农,此语传自昔。


语客且勿忧,新丝尚堪质。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


次韵是诗词创作的一种方式,这在宋诗中很是常见,也称为步韵。它的特点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创作出一首新的和诗。其中“次”表示按照顺序,“韵”则指诗词中的韵脚。


这种创作方式有着严格的限制,既要考虑到用韵和顺序,还要兼顾到与原诗的意境相协调。这就对诗人的诗词创作功底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要避免和原诗雷同,还要在不违背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诗题中提到的余仲庸,具体事迹不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创作的“松风阁”诗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裘万顷,因此连续作了十九首诗,可见原作之精湛。提到松风阁,脑海中就浮现出北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贴》,但这首诗提到的松风阁具体地址不详。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


前两句是一组对偶句,这在绝句中很是少见。因为绝句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像律诗一样有足够的空间来铺排。而且这也不是绝句创作必须要满足的条件,使用与否均可。考虑到这是一首致敬余仲庸作品的和诗,极有可能余仲庸的原作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


首句诗人将“古木”和“阴阴”搭配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翠色欲流的夏日图。绿荫是炎热的夏日最让人舒心的景致,因为只有在夏日,绿荫才有它存在的意义,给人们带来满满的清凉之感。“六月凉”则对“古木阴阴”进一步做出了诠释,农历六月的天气本就炎热,因为古木的存在,所以才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凉意。


承句诗人又添入“幽花”这一意象,给原本稍显单一的画面增添了明丽的色彩,整个画面顿时鲜活丰富了起来。诗人用“籍籍”一词来修饰,足见野花之多。既满足了视觉上的享受,又有嗅觉上的花香扑鼻,给人甜蜜之感。“四时”在古诗词中多指四季,也就是说松风阁常年都可以闻到花香。


丝桐清夜作三弄,明月入帘风拂床。


诗的前两句写木、写花,都是松风阁的自然之景,时间是在白天。而后面两句则转写诗人的具体活动和夏夜曼妙的景色,时间来到了夜晚。


“丝桐”是琴的代称,古代制琴多用桐木,以丝为弦,故称。“清夜”一词再一次突出了环境之幽,和前两句的内容紧承一脉。诗人雅兴高涨,在清朗的月色下弹奏一曲《梅花三弄》。


末句以景作结,明月当空,月色如水,清风徐徐,照进帘内,轻抚床榻。这世间最美的景物陪伴着诗人,甚至可以说是知己。苏轼在名篇《点绛唇》中说:“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写尽了闲适和淡泊。裘万顷这里表达的意思和苏轼一样。



—君安—

陇上诗书
品诗读词,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