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喜遇王处士
唐·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屋子北边的菜园里锄豆完毕,又将家东边田野里的黍米收割归来。在这个月圆之夜,和老朋友王处士相逢,更有点点萤火翩翩起舞从旁助兴。
王绩,隋末唐初诗人。虽说他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诗名相对来说也不显,但对研究诗史的人来说,他是绕不开的存在。目前有记录的第一首五律就是他笔下的《野望》,是公认的五律奠基人。在诗风上影响了后来的“初唐四杰”和王孟等人。
他的哥哥是隋末著名的大儒王通,初唐那些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比如魏征、房玄龄、李靖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有个家喻户晓的侄孙叫王勃,你没看错,就是写下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的那个王勃。
世人皆知王勃是神童,其实王绩比王勃更早出名。他十一岁就游历京城,是大名鼎鼎的杨素的座上宾,在座公卿称他为“神童仙子”。他三仕三隐皆和酒有关,没有酒他一天也过不下去,自号“五斗先生”,竹林七贤和陶渊明是他的偶像。
《秋夜喜遇王处士》描写的是隐居田园之乐,平淡质朴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这正是他一洗前朝浮华,朴实自然,意在言外的典型诗风。宛如众多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出来一位不施粉黛的小家碧玉,让人心生欢喜。
秋夜喜遇王处士:诗题点明了时间(秋夜)、人物(诗人和王处士)、事件(遇)、心情(喜)。诗题很全面,这就为正文地写景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诗的内涵也因此更加丰富饱满。同时,有了标题的配合,整首诗的意境也弥漫而出,沁人心脾。
诗题中提到的“王处士”具体的生平事迹不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和诗人是同一类人,二人志趣相投,都是隐居乡野的素心人。除此之外,诗题中的“喜”字不能轻易忽视,全诗的内容紧紧围绕这一“喜”字展开。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劳动的场面和收工的喜悦。“芸藿”即锄豆,“芸”是通假字,通“耘”,“藿”即豆子。“刈黍”即割黍。“北场”和“东皋”都是泛指房屋附近的田地,并不是具体的地名。这两句从互文的修辞手法上解释也行得通。
“东皋”一词在本诗中不仅仅是指诗人劳动的田地,也指他的隐居之地。诗人曾自号“东皋子”。前面说过诗人以陶渊明为自己的偶像,很显然,诗人这里想要表达的正是和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相同的归隐志趣。
“芸藿(huò)”和“刈(yì)黍(shǔ)”两个词语,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在西北老家的方言里,就将拔草叫做芸草。至于黍,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见过,儿时在老家的田间地头,经常看见它的身影,但很少当成口粮,多用其芒做笤帚。
这两句诗很淡,淡到甚至不觉得是诗,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意渲染的痕迹,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其实,古代的隐士参加田间劳动,和真正的农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诗意的理想国,一个仅是为了糊口而已。
然而,这并不代表诗人不懂得农人的辛苦,尤其是长时间的田间劳作后,得到休息时的愉快心情,诗人有着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就体现在“罢”和“归”字上面。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后面两句写的是和好友王处士的相逢场景,而这种相逢的喜悦,正是建立在前两句辛勤劳作后得到休息的愉快的基础之上的。但诗人并没有将笔墨放在抒情上面,而是一味地写景,写二人在乡间小路上的碰头。
“相逢”一词,往浅了说是诗人和王处士在乡间小路的偶遇,往深了说,又何尝没有待客之意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新酒初成,多收了那么三五斗,所以也是最佳的待客时节。这样来看,“喜遇”和“相逢”也可以看成是友人相聚的委婉说辞。
月明星稀,整个乡野都笼罩在明月的清辉之中,静谧极了。更令人意外的是,那点点翩翩起舞的萤火为二人的相逢助兴。这小小的精灵,为这寂静的秋夜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流动的意致。一静一动,以动衬静,美不胜收。
诗人同样没有写相逢时的心情,只是写景,但和好友相逢的喜悦之情,就隐藏在这个“满”字中。在古人眼里,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恰逢满月,又是和志同道合的好友相逢,诗人又岂会不愉悦呢?
“更值”一词,表示递进关系,诗人和老友相逢本就是美事一桩,却意外看到了点点萤火,对于诗人和王处士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不可谓不是锦上添花。
上面说到全诗紧紧围绕“喜”字而来,那么“喜”从何来?
其一是隐居田园之喜。
其二是故人重逢之喜。
其三是萤火带来的意外惊喜。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