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被热醒,写下一首经典的夏夜诗,心静自然凉是真的吗?

文摘   2024-07-08 20:59   江苏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夜深了,天气却和中午一样热,打开屋门,来到室外,在皎洁的月光下稍微站一会。从竹林深处、树林茂密处传来阵阵虫鸣,不时可以感受到微弱的凉意袭来,可这并不是风的作用。


杨万里在南宋诗坛,甚至整个文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早期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后来通过他不断的创新形成了具有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鲜明特点的“诚斋体”(诚斋是杨万里的号,宋光宗给他的书房题字“诚斋”,故有此称。)。


夏夜追凉:诗题点明了时间(夏夜)、行为(追凉)、环境(热)。“追”字很有意思,天气太热了,所以诗人才主动追寻清凉世界。这个标题倒也不是杨万里的首创,北宋秦观就有“携杖来追柳外凉”的名句,更早一直可以追溯到诗圣杜甫的“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天气情况和诗人的具体行动。


起句是说夜深了,可天气依然很热,给人的感觉和中午一样。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夜晚的温度相对于中午时分来说要低些,可在三伏天最热之时,如果没有一丝风,那让人体感不适的闷热确实会存在偏差。


这么热,该如何是好呢?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开门小立月明中”。承句进一步补充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动。或许,诗人已经准备睡觉了,可夜晚天气太热,辗转难眠,这才走出房间“追凉”。月光皎洁,说明这是月圆之夜。这样来看,诗人在追凉的时候还兼顾着赏月。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可得精神之快,诗人“小立”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转句交代了周遭的环境,从竹林深处、树林茂密处传来一声声虫鸣。“竹深树密”可见环境之清幽;“虫鸣”则见环境之静谧,反过来,也正是因为静谧,所以诗人才能清晰地听到“虫鸣”。


诗人置身于此,凉意顿生,故而才有了合句的“时有微凉不是风”, 这一真切、细腻的感觉。如果没有最后“不是风”这三个字,读者定会认为是诗人来到了户外,总算是可以感受到丝丝凉风了,但紧接着又被“不是风”三个字否定了。既然这“微凉”不是风带给诗人的体验,哪么又从何而来呢?诗人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既然诗人已经挑明了说“不是风”,读者自然极易联想到“静”和“凉”之间的因果关系。再结合前面出现的明月、竹林、树荫、虫鸣,从而推断出诗的主题——心静自然凉。


诗的前面三句主要描写了诗人的感受,直到最后一句才隐隐透露出“心静自然凉”这一主题。通过前面三句的描述,读者惯性思维作祟“来风了”,紧接着这一猜想又被诗人推翻,只好重新思考,这是宋诗常见的“套路”。


杨万里为何不明说“开门去避暑,心静自然凉”呢?如果这样直白地说,就不成诗了。毕竟,诗从来就不会好好说话,全靠读者自己领会,进而还偏偏让人心服口服。



—君安—

陇上诗书
品诗读词,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