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一首经典唐诗,写尽山居生活的恬淡,不愧出自著名诗人之手

文摘   2024-08-16 23:03   江苏  


早秋山居 


唐·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住在山里,觉得寒气比平原地方来得更早一些,晴空下,草堂周围笼罩着霜气。树叶凋零,看见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池塘水满,却没有发出丁点声音。


树上的果实成熟了,掉在了地上,推见猿猴从这里经过,落叶干枯,能听见鹿行的声音。弹着朴实无华的琴,心也愈发平静恬淡了,到了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和我相伴。


温庭筠是晚唐文坛顶流,他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可能很多朋友对他笔下的“花间词”较为熟悉,对他的诗则相对了解较少。殊不知,他流传下来的诗词总共三百余首,词的数量不过七十余首而已。入选语文课本的《商山早行》是其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详。由诗题“早秋山居”可知,时间是早秋,地点则是某个山中。“山居”一词往往和隐居有极大关联,比如我们熟知的王维的《山居秋暝》。虽说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确定温庭筠有过长时间的隐居生活,但结合诗的内容来看,温庭筠写下此诗时的心态很是平和安定,创造的意境也颇有几分隐士的风采。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首联直接切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气候特征。早寒和霜晴是诗人山居时的切身感受。因为是在山里,所以秋往往比平原地区来得更早一些,如果是大晴天,草堂便笼罩在寒冷的霜气中。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是对这句最好的注解。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颈联写景。因为窗外的树叶凋零,所以诗人看见阳光透过窗户照进了屋内。因为池塘里秋水满池,所以才听不到丁点潺潺的流水声。树叶、窗户、阳光、池塘、秋水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但诗人却在平常中写出了妙手偶得的佳句,足见他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水平。


诗的前两联是对山居早秋特有的气候和景物作了客观描写,为下面两联的主观反应作铺衬。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颈联则是诗人来到户外的所见所闻。“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实实在在的景物,是诗人亲眼所见。“见”作推见解,并不是说诗人真看到了猿猴。“闻”是听见的意思,显然诗人也没有看到鹿。


虽然“果落和猿过”、“叶干和鹿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远不及动态为妙。猿鹿从容不迫地在外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一目了然。南朝诗人王籍有诗“鸟鸣山更幽”,温庭筠这里亦是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进而生出诗人恬淡自乐的闲适心情。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尾联直接抒发诗人纯净空明的精神世界。“素琴”意思是没有豪华装饰的琴。“机虑”是思虑的意思,“机虑静”便是什么都不想。在如此幽静的山中,诗人手弄素琴,内心平静如水,毫无波澜,只有夜泉的清音和他相伴。尾联只有“素琴”和“夜泉”两个实词,但却连用“静”“空”“清”三个形容词来修饰,极写环境之清幽和诗人心境之澄明,可谓是妙不可言。


其实这三个形容词说到底就只是一个“静”字。“清”字既指泉声清朗,也可以指琴声的清越。伴随着悠扬空灵的琴声和夜泉潺潺的清音,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同时还洗涤了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读者的心灵,宛如切身享受到了曼妙的秋夜之美。



—君安—

陇上诗书
品诗读词,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