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一首夏日诗,写尽夏日雅趣,自适惬意,令人爱不释手

文摘   2024-07-21 22:12   江苏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放在韦应物的身上再合适不过。靠着家里强大的背景,他十几岁就当了玄宗皇帝的近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失去了一切,前途未卜。


弱冠之年,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妻子元苹。从此,改过自新,苦学文章,步入仕途。韦应物的仕途并不平顺,贬官、罢职经历过多次,好在有元苹这位贤内助,他都能从容应对。


他出身豪门,也曾担任过有实权的地方刺史,但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在苏州刺史任上,他好几次想回老家,可因手里没有上路的盘缠而作罢。甚至,就连发妻去世也没有钱安葬,只能把她的灵柩停在官舍,直到半年后才凑够钱将她归葬在祖坟。(西安碑林博物馆有韦应物为妻子元苹亲自手书的墓志铭。)


作为一方父母官,毫无疑问韦应物是称职的。中晚唐,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每每遇到流民,他都会慷慨解囊。也会心存愧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保护好治所的百姓,愧领俸银。


作为男人,韦应物有着痛改前非、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


作为丈夫,韦应物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


作为父亲,在妻子去世后承担起了抚养一子二女的重任,一首《送杨氏女》让人热泪盈眶;


作为官吏,他尽职尽责,工作出色,体恤百姓,被皇帝赐封为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更重要的是作为诗人,他是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齐名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尤其是在五言诗方面成就显著,东坡先生更是旗帜鲜明地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下面我们来一起品读韦应物的这首《燕居即事》,这首诗作于他滁州刺史任期结束后的某个夏日。他之所以选择留在滁州闲居,只因“归无置锥地,家贫无旧业”。



燕居即事


唐·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诗文大意:


庭院里的竹林一片萧疏,风雨过后,兰花也遭到了摧折。幽静的林子里,小鸟不停地啼叫,人迹罕至,地上长满了苔藓。


闲居很久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夏天,你看,树木上已经结满了盛夏的果实。橱架上放满了书籍,我时常在北窗下阅读。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首联即切题,描写庭院的风景。院子里长着萧疏的竹子,风雨过后,一丛丛兰花遭到摧折。院子里那么多的植物,诗人为何偏爱竹子和兰花呢?因为竹子和兰花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品质。


文人似乎就没有不喜欢竹子和兰花的:东坡先生有“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诗句;张九龄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诗句,无不表露出对竹兰的喜爱。


但诗人却用了“萧条”“风雨”“折”这些字眼,这样来看,诗中的竹兰就不仅仅是植物了,更是受到排挤、罢职的诗人自己。结合韦应物的生平可知,诗人每一次闲居都是官场通病——嫉贤妒能所致,并不是他主动追求的结果。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颔联进一步刻画庭院的幽静,出句是动态描写,对句是静态描写。


出句是说,幽静的树林中,有鸟儿不停地啼鸣。南北朝著名诗人王籍有“鸟鸣山更幽”的名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山谷之幽静,韦应物这里采用的是同一手法。


对句是说,庭院里长满了苔藓,是因为没有人上门到访。司马光有“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的诗句,都是描写庭院的幽静,不同的是司马光的诗句中多少带有一点郁闷,而韦应物这句则全无这种情绪。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颈联是说闲居的日子不短了,你看,那郁郁葱葱的夏木上,已经结满了盛夏的果实。通过“夏木纷成结”这个外物来突显时间的流逝。树都结果了,我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闲居呢?单纯从这两句诗意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仕途重启多少有点期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直到尾联,诗人才终于明确地吐露了心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说首联道出诗人闲居是迫不得已,处所也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自己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怨恨、愤懑、寂寞、孤独的情绪。相反,橱架上放满了书,诗人时常坐到北窗下阅读书籍,惬意自适。


“北窗”一词很重要,不可等闲视之,语出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显然,陶渊明这位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对韦应物有着巨大的影响。北窗下面读书,即满足了夏日纳凉的氛围,还间接透露出诗人自甘淡泊的心境,平淡之中飘溢着自足自得的雅趣。



—君安—

陇上诗书
品诗读词,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