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美的一首《采莲曲》,清新活泼,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

文摘   2024-07-18 22:44   江苏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女穿的罗裙和田田的荷叶一样,青绿可人,少女清秀红润的脸庞,如同池塘中出水的芙蓉。一不留神就混入莲池,看不见她们的身影,直到听到歌声才察觉有人前来。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龙标即今天的湖南怀化。王昌龄在龙标尉的任上干了近七年,这也是他有确切记录的人生最后一个职务。如果说之前的王昌龄接二连三被贬是他个人的不幸,那么离开龙标路过亳州被闾丘晓残忍杀害则是整个大唐的不幸。


整首诗的核心是写人,但诗人并没有从正面展开描写,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女的美丽和荷塘风景融为一体,既写出了采莲女青春活泼的形象,又描绘出夏日荷塘曼妙的风景。构思极其巧妙,不愧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的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采莲女和荷塘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美丽的整体。


首句是说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一样绿,绿色的罗裙和田田的荷叶融为一体,几乎分不清谁是荷叶,谁是罗裙了。“一色裁”用得很巧妙,既写出了颜色的一致,仿佛就连罗裙的质地都和荷叶一样似的。



第二句是说采莲女红润艳丽的脸庞和荷塘中出水的芙蓉一样美丽动人。但是,诗人这里的侧重点放在了采莲女的身上,一个“向”字可以印证。仿佛池塘里的荷花也被采莲女美丽的形象惊艳,齐刷刷地目睹她们卓越的风姿。人与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和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后两句侧重于诗人的主观感受,直到最后,采莲女明确的形象依然没有出现,她们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句是说她们混入田田的荷叶和鲜艳的荷花丛中,诗人这位岸边的伫立者看不到她们的身影了。一个“乱”字,不仅写出荷花荷叶之繁盛,还紧承上面两句的诗意而来,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涵: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本就难辨,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勉强分得清谁是谁;所以,当诗人稍一恍惚,采莲女又和绿叶红荷融为一体了,不见了踪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花了眼”。


最后一句是说正当诗人因为看不到她们的身影而怅惘之际,忽然荷塘中歌声四起,原来她们还在这片荷塘之中。先是“不见”的怅惘,继而“闻歌”的疑惑,才知“有人”的惊喜,诗人仅用了六个字就将他复杂多变的心理感受刻画了出来。


虽说“有人来”,可读者还是没有见到采莲女清晰的形象,她们仍然掩映在翠绿的荷叶、艳丽的荷花之中。正是应了崔国辅的那句“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诗的意趣也因此大增,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一边是伫立在岸边的诗人,听着动人的采莲曲,神驰天外;一边是在荷塘中尽情高歌的采莲女,欢快青春。



—君安—

陇上诗书
品诗读词,感悟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