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以下选自王幸福老师讲课内容)
对于药物的研究,每个中医人都要有深刻的认识才行。
大家都知道麻黄这味药,其能解表发汗,平喘利尿;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多大的量才有发汗作用,多大的量有利尿作用,多大的量能平喘,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上掌握它的效用。
如果要发汗平喘,那我们至少要用到10g以上,甚至30g;如果意在利尿,那用量要小,我一般用3g或6g 以下。
我曾经用葛根汤给一个患者治疗颈椎病,葛根汤就是葛根加麻黄、桂枝。患者男性,50多岁,颈椎僵硬疼痛。葛根我直接用的90g,麻黄用了15g。
1周后患者复诊,进门先给我戴了个高帽,说:“王主任你水平太高了,脖子已经不痛了。”但紧接着又说:“你治了我的上面,但是我下面又出问题了。”
我很是疑惑,他说:“你看我的颈椎,现在没问题了,但下面尿不出尿了,想尿就是尿不出来。”
我反复看这个方子,思考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突然想起来是麻黄的问题。
我曾看过一位西医大夫写道,小孩儿遗尿可以用麻黄素,说明麻黄量大有止尿作用。
于是我就把葛根汤中的麻黄调到6g,服用后患者反馈小便正常了。
这个案例验证了,麻黄量大可以发汗,可以平喘,可以散结,但同时也有不良反应,就是缩尿;在利尿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这么大的量。
有一次我感冒后用了新康泰克(盐酸伪麻黄碱),新康泰克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成人每12小时服用1粒,24小时内不超过2粒;
我早上吃了1粒,到中午又服用1粒,吃完以后,下午果然就出现了尿不出来的情况,当时的感觉就是大脑想小便,但就是尿不出来。
我就得出了个结论:麻黄大剂量使用的不良反应就是缩尿,小剂量的麻黄才有利尿作用。
掌握了麻黄的作用特点,我们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的使用。
需要发汗解表时,用量宜大;需要利尿时,用量宜小;不能一概而论都用10g或15g,掌握不了这一点,临床上就不会有好效果。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对半夏这味药比较害怕,因其有毒,但实际上半夏毒性很小,并且临床用起来效果很好。
大家都知道它有降逆止呕,镇静安眠的作用,还可止痛,能散结,能燥湿、解毒等;
半夏有这么多的功效,那我们在临床上都用10g或8g行不行呢?当然不行,这显然没有把这味药的精髓抓住。
我可以告诉大家,半夏在10~30g时有降逆止呕的作用,温胆汤、二陈汤中的半夏都有化痰作用;
半夏和生姜合用,即小半夏汤,有止呕,化痰,降逆的作用。
用量30~60g时,主要表现为镇静作用,也就是能催眠。
《黄帝内经》记载的半夏秫米汤,其中的半夏是按升计量,用量肯定超过了 60g。
但我的临床实际经验,半夏在30~60g时有镇静的作用,可以治疗失;60~90g,甚至100g、150g的时候,有镇痛的作用。
你们看古代很多方子,治跌打损伤时都有半夏和南星这两味药;难道是取其行气化痰的作用吗?实际上这两味药起到镇痛的作用。
通过这三个不同的量,我们才能把半夏的作用掌握住。
我临床经常用半夏治疗痰湿型的失眠,一般最少用90g。
在二陈汤、温胆汤中,我为了治疗失眠,一般是用清半夏45g,法半夏45g,合起来就是90g;通常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当天晚上就可以睡觉。
八九年前,我写过一篇半夏治失眠的文章,河南武警学院有个眼科大夫,当年有七八十了,他在海南三亚疗养,同时也给别人看病;
来了一个东北的糖尿病患者,照着我的文章,用了清半夏150g,当天就解决了失眠,,连续用药1个月,就彻底解决失眠了。
这个患者回东北的途中,还专门到西安来感谢我。
半夏针对痰湿型或胃不和的失眠,效果比较好;但阴虚型失眠,不要用。
关于半夏的毒性问题,我们看书上写会导致喉咙肿大,患者服用半夏后,喉咙肿大,气儿上不来,导致窒息死;
至于其中原理,现代药理已经研究了它的毒性,主要是刺激性毒性。
生半夏很可能刺激人的喉咙,造成黏膜水肿,导致窒息死,但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很少用生半夏打粉,都是煮半夏。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半夏都有一个“洗”字。实际上就是把半夏的黏液洗掉,而黏液对皮肤有刺激性。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好理解一些。
我们吃过山药,吃过南方芋头的人可能知道,刮皮的时候手容易痒,而且用什么洗都不管用,解决的办法就一个,把双手放到火上烤一烤,马上就不痒了。
山药和芋头煮熟后吃,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不会刺激皮肤,也不会刺激嘴。热就可以解决它的毒性。
所以不管是清半夏、姜半夏,还是法半夏,道理都一样,只要煮够时间,只喝汤就没问题;
我最大量一次用过500g,也没有事儿。我们要正确认识半夏的毒性,只要认识到它怕热,煎服的时候煮到位就不会出问题。
(未完待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