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人想来香港旅游很不容易,但去深圳参加本地旅行团却可轻松的逛中英街,体验一下脚踏在当时还是英国管治的香港土地的感觉。
那个年代香港人想通过沙头角进入中英街,不是原居民的话难比登天;其实到今天也绝不容易。前几天蹭了个难得的机会,跟随着保安局安排的考察,从香港沙头角经边检站来到了中英街。
街道上游客非常多,基本上都是经深圳进入的。中英街长约250米,宽约3—4米,是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街心以八块“界碑石”为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定生效后,清政府把九龙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连同大屿山在内的众多岛屿全部租借予英国99年。中英街的界碑也是那时设立,其中的四号界碑上写着“Anglo Chinese Boundary 1898 No.4”。这些界碑历经沧桑,现在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百多年前一段唏嘘的历史。
中英街两边都是商店,建筑特色截然不同。香港这边是简易的单层铁皮屋,卖的是本土特色纪念品和日常用品,比较家常。深圳这边是民国风的岭南骑楼建筑,有一股浓浓的复古味;卖的大路货土特产和包装华丽的纪念品,内容和国内一般纪念品商店没差多少。
回到香港的沙头角,新楼街沿街一边是广州旧式骑楼,因为不怎么修缮,那种厚重的历史感能让人回到旧日的辰光。新楼街与中英街就隔着一条明渠。我们看着对面熙来攘往的人群,他们也好奇的回看我们。突然就想起了《围城》的名句:墙内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