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秘是怎么造成的呢?
首先这类人往往嗜好咖啡、奶酪、葱、姜等辛辣厚味和刺激、甘甜油腻的食品,致使身材偏胖,平时会感觉口黏、口干,但是又不想喝水,有时候肚子闷胀,口臭气味大,容易起口疮。再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饮水不注意,例如每天喝过量的浓茶,或者经常喝酒等。
老年人的便秘多是因为年老体弱,体内阴阳气血失衡和亏损造成的,所以多是虚症。如果常常感觉有便意,但是在厕所里努力了半天也排不出,即便排出,量少且质软,这种便秘就是虚症引起的。对于老年人便秘,最好还是未病先防,防重于治,要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平时保持心情愉悦,不要动怒,还要注意饮食有节,饭后进食适量水果,养成按时如厕的习惯。
痰跟肺有关,但痰的问题又不仅仅是肺的问题。因为中医的痰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痰,比如,口腔中黏腻不爽的感觉,吐出来的一团团的黏稠物等,还包括无形之痰,如由痰引起的头目眩晕、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症状。
中医有句话叫,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除了呼吸作用,还有往下降气的作用。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反之,如果肺部有疾病,肺气不宣,就会影响到大便的排泄。
1
中医辨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不过对于一般的咳痰我们可以通过痰液的情况,作出基本的寒热判断。一般而言,热痰颜色发黄,比较黏稠,舌苔偏黄腻,多发于气管炎、急性肺炎等急性病症;寒痰颜色发白,呈水状、泡沫状,舌苔偏白腻,多发于慢性疾病且身体阳虚怕冷之人。热痰要清化,寒痰要温化。
痰也是湿的一种,黏稠了的湿就是痰,清稀的叫作饮或者湿。《黄帝内经》全篇都没有“痰”这个字,那时候用“饮”字来表达,比如“水饮”“积饮”等。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了“痰饮”的概念,这个“痰”即“淡”,同澹,指水波动荡的一种样子。为了形象地形容人体的病理形状,所以加了病字头,称为痰。
失眠还有可能跟饮食有关。《黄帝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认识,强调脾胃失和、痰湿、食滞对睡眠的不良影响。有的人爱喝酒,但酒本身就容易导致湿热内蕴,如果心神被蒙,人就会失眠多梦。
古有名言:“裤带长,寿命短。”肥胖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带来健康隐患,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骨关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