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起,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策划执行的The Chinese Flavor“共语食文化˙同品中华味”系列活动,邀请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阿联酋、巴基斯坦等国家媒体在京记者品鉴丝路美食,交流丝路文化。
在历史长河里,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无数美食也在其间传递。《极简亚洲千年史》记载亚洲最西处的土耳其以及亚洲最东边的中国,有许多美食都相类似,“面条文化”、“烧烤文化”及“红汤文化”等贯穿整个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
今天宁夏八宝茶与土耳其咖啡同时出现,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越历史、跨越国界,中餐向世界传递着包容与谦和的价值观。
低温菲力配帕玛森干酪,一道结合中式烹饪技艺和意式风味的菜品,保留传统食材精华的同时,融入新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式,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丝路宝鼎中,李广杏被称作敦煌的“水果之王”,兰州百合以“色洁、肉厚、味甜”著称,九年出一颗,采集丝绸之路特有食材海参、羊肚菌,鸽蛋,以及名贵中药材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芪、藏红花等融于一鼎,和和与共,和而不同。
烤肉配地中海海盐时蔬,一道融合中东及地中海风味的创意菜品,海盐的咸味和黑胡椒的辛辣味道相互衬托,提升了蔬菜的风味。当分享最为感动菜品时,其中一位国际友人感慨的说,想念故土的时候可以来这里。
馕坑架子肉不仅是新疆地区的美食代表之一,还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当地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馕坑架子肉作为招待贵客和亲朋好友的佳肴。这道菜也成为韩国记者朋友印象最为深刻的菜品。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美食与美酒一直是旅人们不可或缺的伴侣。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 咸甜搭配可以突出果味,高酸与高脂肪搭配可以降低油腻感。而如今的“贺兰红”也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宁夏东麓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这是一道融合土耳其瓦罐烹饪技法与新疆特色食材的菜肴。土耳其瓦罐以其良好的密封性和耐高温特性而著称,在其底部点火灼烧使酒香浸入菜里,敲开罐子,浓郁的番茄汤汁瞬间流出来,同时带出来的是浓郁的香气,再倒入锅中用黄油翻炒,搭配千层酥皮,甜酸可口。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永登的面粉,皋兰的蓬灰,甘谷的辣椒,在一碗牛肉面里各司其职,各尽其用。作为品鉴活动最后一道菜品,日本记者朋友给予这碗面最高的赞许。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汉族农民耕种小麦制成劲道的面条,藏族牧民生产的牦牛肉切成软糯的肉片,蒙古族驼工自阿拉善的盐池运来蒙盐提鲜,胡椒、茴香、姜、花椒等配料,源自行走在丝路上的西域胡人——各民族的劳动成果在一碗牛肉面里汇聚融合,传承着包容、开放与协作的“丝路精神”。
活动中,每一位现场嘉宾都选择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菜品,多位记者向主办方表示感谢。并认为美食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人们会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但美食是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很高兴各国人民可以一起共同感受中餐的多样性与美好。
在明代的《丝路山水地图》上,220多个地点奇幻而神秘,而在“丝路新图”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招牌美食,正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跨越山海,直达中国人民的餐桌,味见丝路,让舌尖上的丝路美食,见证东西方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