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谭光丽:立身行道,做一个有文化之人

文摘   2024-10-12 20:17   北京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9月,研习营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山东青州大福地——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融进社区方方面面建设的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内在力量的实践密码!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学习心得由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的谭光丽所写。光丽以自己一路接触到的文化为主线,从懵懂不接纳到开始探索认识,到后来运用文化来行动,再到逐渐理解认同,想要继续探究......让我们跟随她的笔尖,听听她的故事,体会其中滋味!

 前 言 

为期5天的青州大福地学习结束了,这5天放下手机,尽量抛开琐事烦扰,沉浸式的投入到学习中,感觉过得很充实、收获满满。这几天汲取了很多养分,学员间也有很深的链接,似乎心灵得到了温柔的按摩,回想起来,好久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了。5天下来,记了42页笔记,不是只顾着记没顾着听和思考,一是觉得自己不是悟性强的人,需要再回看,再领悟。二是担心自己严重衰退的记忆力,学过不一定能回想起来,这么多珍贵的东西,应该记录下来。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10多年前的不认可,到后来的改变这一看法,再到认可,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甚明了,5天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是什么,如何通过文化启动心之力,更加具象化了。对于传统文化之于自己,以及在工作中的运用,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天开场,杨老师就强调了,要“听话照做”,因为老祖宗“道”的东西,是集经典之大成,下载的是高维智慧。我们要放下固见、知见、成见,放下各种身份,把“心”打开,问问自己感动了吗?用心听了吗?去理解/追问,我们的基因、血脉里是什么,因为只有“明心”才能“见性”。


对此,深表认同,只有1080字的《弟子规》,就把人的行为规范,讲得明明白白,更不要讲其它的经典了(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诗经》《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从这么多年经历的人和事来看,人如果是满杯状态,是很难有所学的,因此,我也试着把自己清空,尽量去吸收老师们分享的内容。我们常常会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哪里?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似乎也没搞懂这三个人生终极问题,因此,“明心见性”于我而言很有必要。带着杨老师语重心长的叮嘱,和自己想要解惑的的心态,开启了5天的学习。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点击图片跳转大福地工作坊

 “文化之路”简溯 

还记得2007年嫁入纳西族家庭后,亲身经历了纳西族家庭对于女性的“压迫”,既要对上孝敬公婆,又要对下管教孩子,还得赚钱养家,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男性相对却可以轻松很多,男人是不兴带孩子的,不兴背负重物的,不兴做家务的等等,甚至可以游手好闲(据说以前丽江城里的男性流行遛鹰等休闲活动),据我婆婆讲,她怀孕很累时,不敢在家里休息(会招来她婆婆的责难),只能去闺蜜家里稍微睡会,自己刚生完孩子,还得照顾待产的小姑子,男人们似乎都隐身了。从她既往的经验和认知里,我也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我只能被要求不断地做得更好,且这种好是理所应当的。纳西族女性的披星戴月,从正向来看,是她们勤劳的象征,从负面来看,是她们辛劳的表现。有个社会性别研究会的老师曾跟我们调侃过,我嫁入纳西族家庭,就要受苦了,而找了纳西族媳妇的汉族同事,就要享福了。纳西族对于女性的这一认知,往远了说,据说来自清朝时期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土归流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此外,改土归流还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推动了科举的发展,增进了西南各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特征的汉文化的了解、接受和认同,夯实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成为西南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历史因素。)


现在想来,即便是受儒家大一统文化的影响,应是学偏了的。而我在汉族家庭长大,在我们家乡,是没有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的,甚至从我们家来讲,我爸爸是典型的好丈夫、好爸爸,加之毕业后一直在公益行业,在不断地强化对男女平等思想的认同,因此,置于这样的纳西族家庭,于我而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那个时期,对于儒家文化认知浅薄的我,对儒家文化是抗拒的、否定的,甚至大言不惭地说,都是孔老夫子害了纳西族女性。我的言论带来老前辈的白眼,我甚至觉得是他们没有亲身经历,不能理解纳西族女性的境遇。现在看来,那会儿的我,确实比较无知、有些大放厥词。身为环保机构一员的我,目睹和遭遇了一些不公的对待,想当然地觉得,国内人治大于法治,民主和自由度很低。两者相加,就想着以后如果有能力,要把女儿送到国外学习,能留在国外就尽量留在国外,让她能在西方的环境中自由生长、生活。


2006年至2011年在环保机构工作期间,因为机构做的是流域管理和保护议题,在机构创始人的引领下,面对坝区的纳西族,开始探究纳西族自身的“署”神文化(署神被认为是掌管一切自然事物的超自然精灵。署神与人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类因破坏自然而受到署神的惩罚,通过定期祭祀署神,人类希望能得到署神的谅解和庇护‌),将环保、新农村建设编进传统咏唱调、快板中,从而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做了一些传统歌舞的恢复,比如集体送葬等咏唱歌舞,由老年协会牵头,组织老年人集体为逝去的老人送葬。而面对山上的彝族,发现他们还保留有彝族的文化信仰,比如毕摩文化、拜祭山神等民俗,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彝族文化开始淡化,比如火把节没有了原来的仪式,歌舞变成大型蹦迪现场,针对这些现象,尝试做了火把节念经、转山等仪式以及彝族歌舞的恢复。那会儿有种懵懂而消极的认识,觉得大一统的文化无孔不入,少数民族文化难免会被同化,我们所做的事,无非就是延迟被同化的进度而已。现在回看当初所做的事,肯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但对文化的学习和探究太少、太浅,以至于做的比较浅显,也没能持续发挥作用。

纳西族老年人在练习送葬曲《哦姆达》

2015年,在另外一家基金会工作期间,借由基金会的平台,与同事、几家公益机构一起,发起了“留住乡村”项目(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教化功能等诸多独特而宝贵的特点被忽视,并且将其视为落后的代表,处境越来越弱势。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城市与农村关系严重对立且高度紧张。不仅农村的自然资源被破坏,资金和人力资源向城市净流出,而且环境污染、垃圾围城、食品安全等城市病的问题日益加剧。构建互助互利、和谐持续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大势所趋。因此,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保留乡村的多项社会功能和多元文化价值,不仅对乡村有益,也对城市有利。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发起“留住乡村”项目。该项目以村民为主体,通过公益组织的力量,充分调动并利用农村(项目点)内外资源,共同建设生计可持续,文化可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在那期间,接触了中国农大的朱启臻老师、一批做生态农业探究的老师和一线实践者,对于乡村的价值有了更多认识,其中一位老师对自然农法的分享,让我对道家思想在农业中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印象及认同,根据老师的推荐,买了《一根稻草的革命》,读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之后,跟其中一家公益机构在四川省一个自然村开启了生态社区的实践探索。(在2年期的项目中,通过社区生计推进、消费结构改良,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减少现金购买依赖,以缓解村民经济压力,提升其幸福感;通过逐步向生态种养殖转型,村民能够从中获得经济收入,吃得健康,同时赖以生存的土地等资源生态得到改善和保护;通过核心发展小组能力建设和吸引年轻人回村,产生带领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村庄道路安全、环境卫生和房屋改造示范,构建安全、卫生、宜居的社区环境;通过公共活动兼减防灾中心活动修建,使得社区有空间用于商议和处理公共事务,在紧急状态下,能有安全的供转移和安置的场所。该项目的方向是共建生态社区,运用优势视角,建基于村民的能力和条件,以社区核心发展小组(自组织)的培育为核心策略,以环境、生计与文化的共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探索针对家庭的发展规划和社区团结发展模式)。当时算是第一次比较整全地去做一个村庄的营建(大的方向更多是我们这些外部人的构想,具体的思路是跟村民多次开会讨论出来的)。当时有个构想,通过一系列的营建活动,社区形成共同的精神/价值观,那这个精神是什么呢?通过跟村民的聊天得出,应是团结、互助,这些精神应是贯穿到所有活动中的,但因我们和驻点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有限及人员更迭,文化被等同于文化活动,且这些文化的产生是有些生硬的,如果当时知道有现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运用,或许会达致不一样的效果。


集体过六月六--上下寨大合影
(多年以来都没有一起过节,一起合影了)


2019年,因外部环境的原因,生态社区项目终止,同期在云南省一个村庄开启第二轮的探索(项目旨在结合社区现状与优势资源,推动社区自助和互助,为老年人、儿童提供陪伴服务,并开展社区环境、教育、经济、文化工作。希望通过项目持续的陪伴,建立起社区对乡村价值的认同和自信,活化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建设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中有所立的有生机,有活力,有未来的乡村。)通过2年的探索,社区互助和文化挖掘已经初见成效,后因一些客观因素,该项目没能继续,但项目的一些影响,到现在还在持续。那会儿似乎没有主动地去进行社区互助、文化方面的学习,本着自己及伙伴多年农村工作的经验,以及对社区的了解,跟着“感觉”就去推了。如果当时能多一些引路人(明师),这个进程或许会更快一些,也能做出更多“事”来。


期间,曾听闻PCD唤醒村庄文化自觉的目标/路径,基于以上实践,对于唤醒村庄文化自觉,在农村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比较认同,但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接触甚少(我女儿2岁左右时,曾带她读过《三字经》,但也只是读读而已)。直到2022年进入施永青基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一是通过三亲教育,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作用;二是接触了杨老师,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三是跟陈姐的沟通,加之本人对宇宙、世界比较感兴趣,关注比较多,对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更多了解,对中国/中国文化有了更多认同甚至是自豪感。在大福地学习期间,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遇到“明师”,让自己从曾经的不接纳、懵懂,到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认同,离解惑越来越近,亦能够有机会在工作中进行一些尝试。

学习于己之收获

几位老师的分享,都离不开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做利他的事,必须自己学习和践行(自我成长,而不用于要求他人),让自己成为那束光,才能影响/唤醒别人(启发善的东西)。利他先利于父母、子女、朋友、社会、国家。于父母:孝身、孝心、孝志、孝慧;于子女:立身、立心、立志、立慧(孝身:衣食住行即生活是否有规律,真心诚意的付出,是尽自己的本分;孝心:子女健康、品德高尚、夫妻和睦;孝志:小孝孝家,大孝孝国、立身行道;孝慧:学习传统文化)。对父母:促成父母的改变,对子女:支持孩子的成长;对朋友:让朋友因自己而成长。万法归一是爱,爱的核心是孝,孝的源头是感恩,感恩从知恩开始,知恩、感恩、报恩。


我们的能量总库,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命更多取决于原始能量,即先祖结转下来的能量;运更多取决于现存能量(正能量、负能量),即后天个人的努力,如奉献、节约、改正。命不能改,但运能改取决于个人努力/个人选择)(一日三省吾身,反省是否有“恶”念,如没有“恶”念,则向至善迈进;“做事先做人”)。获取先祖能量的方式:用心祭祖/用心与先祖链接。从先祖到自身到子女,能量传承的方式---孝。


中医思想:人人都知医,苍生无枉死。中,即不偏不倚,内部:执中、和谐;外部:顺势、利导。要做到明德、亲民、至善(即利己、利他、觉行圆满)。“症”是现象是果,病是本质是因,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精神内守,停止内耗;活在当下;觉知。上药三品:精、气、神。


课堂学习中


通过以上学习,再次让我警醒:一是以往的认知更多是向外求,很少注意到自我的学习、践行,尤其是自我的修炼。反思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一是在“孝”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孝道主题音乐课和其中一晚孝道的体验活动,让我回想起父母对自己的种种爱的细节。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上大学时,第一次离家那么远,妈妈每次都不敢去车站送我,她担心自己忍不住哭,会让我也难受;寒暑假回家,妈妈生怕我不适应北方的饮食,每次都要炒一大盆腊肉(那一盆腊肉够家里吃上几顿了)让我带去学校;为了帮我照顾女儿,让我安心工作,妈妈从老家来到陌生的昆明,一待就是9年,自己去结交新朋友,自己适应城市的生活;她见我上班很忙,总是把水果削好、水倒好、核桃剥好放在我电脑旁,不停地提醒我不要只是工作,要吃点东西休息下;她看着我很忙,每天按时把饭做好,催我吃饭,吃完不让我收拾碗筷、不让我洗碗,让我抓紧时间休息会(妈妈回老家后,我忙起来要么吃泡面,要么点外卖,有时没有胃口就不吃);妈妈总是把家里打理得妥妥帖帖的,不让我操一点心。我不爱吃肥肉,爸爸把肥的撕了自己吃,瘦的都留给我吃,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我长大能吃肥肉为止;我上小学时崴了脚,近一个月的时间,爸爸每天背着我去上学,再背着我回家;我小时候的剩饭都是爸爸默默吃了的;爸爸知道我爱吃豌豆尖,就特意在秋季种一块豌豆,等着我过年回去摘了吃,还摘一大袋让我带回昆明吃;每次打电话,爸爸除了关心我的身体,还让我工作上不要有太大压力,跟同事要好好相处----而我虽然也关心他们,但相比他们为我付出的,我为他们做的却很少很少,有时会嫌妈妈多管闲事,偶尔还跟妈妈闹个别扭,嫌爸爸唠叨,对爸爸的病没有很上心,爸爸常常说,他们不指望我们为他们做多少,只要我们过得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学习结束时,刚好看到有保肝护肝的茶,就买了带给爸爸(平时会给爸爸妈妈买一些保健品,他们直夸效果好,其实未必真有那么好的功效,可能因为是女儿孝敬他们的,他们很开心,心理作用而已)。经过这次学习,我也在调整自己,听着他们唠叨,尽量不打断、不嫌弃,国庆回家,带爸爸去复查了身体,但他的腿的问题,还未解决,过年回去再看看怎么解决。平时还是需要多给爸爸妈妈打打电话,多问候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老师教的孝敬的方法,只要用心,还是能做到的:细心照顾;用心陪伴(放下手机);耐心倾听(不要打断他/她、不要改变他/她、不要试图控制他/她);真心赞美;暖心呼唤;慧心体验(体验父母的不容易)


二是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有时会视别人给予的帮助理所当然,尤其是对于明师的知恩、感恩,报恩极少,要谨记:别人不帮自己是本分,帮助自己是情分,一定要懂得感恩、报恩。在我上大学时,一些亲戚给了我帮助,虽然我爸妈用帮忙做工的方式还了,但那是他们还的,回想自己年轻时很不懂事,没有想到这一层,后来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才觉知到应该去回报这份恩情,因此,逢年过节回家时,会到这些亲戚家看望他们,并给他们带一些礼物,但做得还是不够多。


三是还需要修炼自己的心性,要修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时还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人、事情,而引发负面情绪,甚至有些消极、自我否定,对自己追求的事产生怀疑。其实往往使我们烦恼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还是需要以仁爱之心,去看待周遭的人、事,去理解别人、谅解别人,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要像马董事长说的一样,人要有大格局、大气度,当心思放在一些大事上时,那些小事也就不是事了。


四是除了觉察,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要坚持,自己在情绪管理、身体锻炼、读经典方面,还是没能比较自律的去做到并坚持,总是一拖再拖。学了做不到,等于白学,还是得对自己狠一些。


五是杨老师的梳理,从宇宙观、哲学观、生命观、教育观、方法论、实践路径,都打通了,让我很佩服,也很认可,而我想要形成自己的思路,还需要再理解、再梳理,但在此之前,听话照做就好。


六是此次学习,深深觉得自己有知识没文化,但其实知识也没掌握多少,还是得放下手机,多看书,多读经典。


七是关于行动研究的学习,此前对于杨老师的行动研究神往已久,这是第一次听杨老师讲,还需要继续学习,看今后是否有可能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自己以及以往的工作进行梳理。

学习于工作之收获

1、大福地的学习,让我看到以优秀传统文化启动人心的力量,让我看到以文化人的可行性,从而更加理解为什么要探寻“以文化撬动社区的力量”,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也坚定了我在六盘水金秋社区探索的信心,以及未来在六盘水钟山区建设中路社区继续尝试的想法,在其它的社区,也尽可能因地制宜的插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2、大福地通过“教学为先”,将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到全龄化教育中,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成为可能,陌生的城市社区,变成了邻里友爱互助的和谐社区。如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条通达大道,那我们就应该贯穿始终,终有达致的一天。但是否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唯一的道路呢?是否需要/如何跟本地文化结合?甚至跟西方文化/方法结合?(听了王德峰教授的课,他的观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或者两者相互启发,即中庸之道)还需要再探究。(这个只是浅见,还需要再学习、再理解)


3、大福地一系列的活动,无不体现着“用心”,用马总的话说,“每一项活动都有教育意义”,他们不是社工专业出身,也不是社会工作者,却能做得“超越”了专业社工,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即我们要达到/贯穿始终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如何体现在每个活动、每个细节中。


上老年大学


4、当看到爷爷奶奶们在台上笑得像孩子一样,还有王阿姨等4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开开心心地去上学时,很是感动,想着如果以后自己老了也能有这个状态,父母也能这样,多好!人都会老,到老的那一天,不会觉得老不中用、身体健健康康、无忧无虑/不孤独、不担心身后事,这是多少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安详离世。这五种幸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缺少任何一种都是不完美的。例如,有的人虽然长寿却没有福气,有的人富贵却健康不佳,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心。因此,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


5、老师们的状态很感染人,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很温和、很谦卑、很真诚,难以想象马董、段校长、郑总这么有成就的人,会在厨房亲自为我们和面、下饺子,作为掌门人的太极老师,每天极其有耐心地教我们这些小白,王牧老师已经很少演奏,用古琴伴我们读经。而郭明明发自内心对老人们的爱,让老人们也爱她。懿宁老师年纪轻轻,就能满腹经纶,让我钦佩。义工老师称老人家们“老宝贝”,让我很佩服他们的用心-----凡此种种,都让我在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社工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谭光丽与郭明明老师互动


6、刘书记的分享,通过传统文化,使得一个民风彪悍、三不管地带的民风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科级干部、机关干部、村两位、校长、村民培训传统文化,并培养了10名义工,内容为:孝敬;因果教育;家庭关系;从事正当行业。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当他们了解到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由此,我想到钟山区的4个社区的干部,也可以因地制宜,有类似的培训。


7、整个学习期间,体验到了仪式感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待自己、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中,也可以刻意注意仪式感的营造。


8、关于如何把传统文化带进社区: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自己成为光环(自己幸福、自己受益),影响他人,让别人看到自己由传统文化带来的光辉;把社区的力量撬动起来,如老党员等;推动老百姓自行解决社区的问题。关于可持续性:将自然状态固定化,比如形成队、组、楼栋、社区等,有组织化的互帮互助;把大家的爱心撬动起来(如果人人都能利他,那这个世界该有多美好)


9、此次学习,听杨老师说,跟大福地团队有过多次沟通,能够感受到,是经过了用心准备的,确实是有厚度、有深度的体验和学习,让我对其它的学习/工作坊有所思考。


注:对既往“文化之路”的回溯,比较简单,甚至有些草草带过,在回望过去时,确实做了不少事,且是有意义、有意思的实践和探索,由于时间、精力原因,尚未进行深入、清晰的梳理和分析,更未进行考证,望读者谅解。另外,后面的收获和行动计划,也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成熟,欢迎探讨和指正。

笔者介绍


谭光丽,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在公益行业近20年,自认为是一个平凡的公益人。为何说平凡呢,一是怀揣理想,踏实做事、安分做人,没有做出轰轰烈烈、有影响力的事来;二是你我皆凡人。回望人生,庆幸每个阶段得遇良师益友,被公益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感动着、温暖着,成为前进的力量之一,至今父母康健,孩子品行端正,而自己能够一直从事所喜欢的事业,尽可能的多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似乎人生已无憾,唯独此前有些懵懵懂懂,今后还须努力学习、成长、践行!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谭光丽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 往期回顾 |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刘春来:我从周山收获了什么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周山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王雪梅:周山之行,不虚此行

行知计划 | 许志上:从周山经验审视我的来龙去脉

行知计划 | 庄礼凤:周山行对物种保护与社区工作结合的启发

行知计划 | 李义熙:周山村研学给我带来的反思

行知计划 | 刘乐彬:周山行学习感性和理性的收获

行知计划 | 张杨:周山研习营收获与思考

行知计划 | 周山学习——坚定自己坚持的路

行知计划 | 支持社会工作的实践,先行而后知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


图文:谭光丽

排版:潘潘

北京近邻社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近邻)是2010年5月正式注册的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的前身是2007年组建的北京浸霖培力文化发展中心。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教育、培训及相关的社会发展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