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9月,研习营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山东青州大福地——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融进社区方方面面建设的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内在力量的实践密码!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学习心得由北京近邻的陈云娇所写。云娇是一名有十年实践经验的工作者,她善良、真诚、温暖,有一颗赤诚的心,优良的家风和良师做人做事的教导一直影响并引领着她,朝向“善”的人生。她善于反思,保有敢于面对的勇气,正如她所言,改变虽难,但从未放弃!
初次学习传统文化是在2022年,杨老师推动近邻党员学习群,开始《了凡四训》的学习。
“我们身上都有顽习、很难改,但这辈子的修行就是认识自己,不放弃。我们就这样相互支撑着,最终你将会看到一个境界提升的人所看到的自在和智慧,这也是我的亲身体验,但的确无止境。”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可改过,即一日无可进步。”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稻盛和夫的《活法》。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这些话是杨老师带领我们学习时分享的,打字出来的时候忽然鼻子一酸,眼泪顺着流下来。回看这些记录,有种恍然醒悟的感觉,我终于知道当时杨老师为什么对我们说这些话,时隔两年后我才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就像人们总说的: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大福地郑毅老师讲:“你身边的贵人随时都在,看你选不选择”。时隔两年后的醒悟,我对这句话有了另一种理解:遇到引路的贵人,你的悟性、觉知是否能搭上贵人的指点,就需要缘分了。从我进到近邻起,杨老师就是一盏灯,一直在给我指明方向,而我总是自行的给这盏灯上盖了一层罩,知道那是光,我要朝着光的方向走,但又总是模模糊糊有种阻碍的力量,后来我越来越清晰这个阻碍就是人的惰性和对待自己的态度。在大福地杨老师的总结中也说到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忙忙碌碌自娱自乐的,但教育观就是要唤醒我们的意识,人有天命,生来本自具足,要提升生命的维度,启动心的力量!
身临其境,领略大福地的魅力
没去大福地之前,我就听同事分享过大福地的样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企业中推动传统文化的集体学习,社区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幼有所养、老有善终,那里的老人去世了,街坊邻里都来送,老人走得很体面安详”。我当时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大同社会吗?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太想去看一看了”!
没想到幸运在8月份就降临了,我成为新队员加入了行知计划学习网,9月就来到了大福地体验福地人的幸福,非常感激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参与进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想、改变自己。初入大福地,见到了马董事长和段校长,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山东礼仪之邦的文化底蕴,相处起来给人一种极其舒适的感觉,两位都是造诣非常高深的人了,但却看不出一点儿架子,更多的是谦卑和蔼,处处体现尊重平等,这就是传统美德中温良恭俭让的践行者。
我们与段言蓉校长合影
每日清晨的太极研习让人身心得到充盈的力量,在阳光与鸟鸣声中摆正姿势练习太极,接收天地和大自然注入的能量。
每日经典诵读使我们身在其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多种方式以及古琴配经典带给人端庄优雅的东方之美。
每日《常礼举要》的解读让人如沐春风,学习的同时也在纠正自己日常行为中的不到之处,如餐桌礼仪中的长幼有序、勤俭节约、礼节礼貌都是日日发生在我们身上需要去践行的传统美德。从懿寜老师身上看到了独有的文化自信。通过细致的经典解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沉浸下来,专心的去学习、领悟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在大福地的一日常规学习(太极 诵读 常礼举要)
程亮老师夫妻俩身上带着微笑的光芒,散发出那种阳光的力量非常感染人,用音乐来讲述属于他们的孝道之路,我愈发地感受到中国经典音乐中文字的力量与旋律可以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小草、三亲教育、大福地都在用音乐去感化人,不仅是音乐课程的设计,课间休息、活动配乐、视频配乐都是精选,每首都是正能量的传播。正如马董事长讲的:“在商品经营的细节中传递文化,增长他人的智慧,使人内在成长,从而提升道德修养”。
程亮 焦巧丽 夫妇
明明老师是快乐天使的化身,走到哪里快乐和笑声就带到哪里,在大福地学完回到社区后我分别在两个群体中运用了热场游戏,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带出明明老师的那种快乐之感。果然第一场尝试的时候小小受挫,是一个社区的老年志愿者群体,在做大西瓜小西瓜游戏的时候一方面由于我的放不开和表达不精准,叔叔阿姨们比手势的时候有些混乱,说绕口令的时候又基本都能一次通过,现场大笑的氛围就减半很多,加之是在室外的篮球场,场地空旷分散,最终没能达到想象的效果;在杨老师的点拨下:“首先要调动你自己的情绪,只有你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快乐起来,才能感染别人”,我又在青年夜校群体中再次尝试,活动准备上更加充分了些,语言上把该讲的主要细节精准表达,果然这一次火爆全场,大家哈哈笑个不停,瞬间拉近了彼此的关系,为活动后的座谈会做了很好的铺垫。氛围的营造在活动设计中非常重要,只有场面打开了,关系拉近了,在座谈的时候才会真诚真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非常感谢明明老师那一场让我们作为体验者,手把手地教学社区工作中的破冰,让我又“重拾”起了社工的专业方法小组破冰。
学有所用,青年夜校灵活使用绕口令
大福地之行对我的生命开启了转折点
在我来之前,对《如何用传统文化打造团队建设》和《中医在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这两门课程充满了期待,想着学完回去如何用所学影响团队、如何推动社区发展。来了之后我发现我的期待跑偏了,我最应该做的是先影响自己,推动自己如何改变,只有自己受益了,才有能力去影响身边的人。
大福地五天的学习,打通了我自己的思想,醍醐灌顶。我成长在一个有点儿传统文化底蕴的家庭里,但没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这是祖先的传承,只觉着那是姥姥的个人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严格、对邻里的关爱、对家族的教导,很多方面都有板有眼,绝不含糊。从我有印象起,姥姥家被子叠的从来都是板板正正有棱有角,地板拖的发白却从没有一丝杂物,屋里永远清爽整洁,窗明几净。《朱子家训》中开篇所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也是姥姥的生活,一丝不苟,更是她对我们每一辈的教导,但落实在行动的过程中妈妈继承了80%的良好品德,由于我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彷佛在我身上这种优秀品质的传承越来越少,而我起先却不自知,躺在身边人说我是“有福之人”的温床上暗暗自喜,从未想过这个福是需要我继续积累并传承下去的,也没理解到位之前杨老师说:“福到你们这一代接不住就断了”的意思。
直到听完郑易老师讲能量总库我才恍然大悟,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级的,分为原始能量(先祖结转)和现存能量(个人努力),原始能量是命,不可变的,现存能量是运,根据个人的努力分成正能量和负能量。那我们如何让现存能量值越来越高?一个是奉献:向别人表达爱心的利他精神;另一个是节约: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过日子,不要浪费;最重要的是改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努力去改正,改正之后就会慢慢形成能量转化。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自认为的负能量,但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就会从负能量变成正能量,提升思想维度,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不同。“我们身边时常存在贵人,看你选不选择”,夸赞鼓励你的是贵人,批评指责你的更是贵人,这是助你看到自己错误去改变和成长的贵人。
能量总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个人努力,努力是个痛苦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这个问题对之前的我来说是非常纠结的,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吃饱等天黑,但又不甘于这样,总觉着自己还能多做点什么,真正到做的时候动力又不足了,总是努力起来一阵激情,激情过后停滞不前,反反复复导致自己都对自己失去信心。但现在我越来越清晰坚定,努力是为了使家庭中好的优良品质不断代,是我对姥姥生命的延续,是我对她唯一还能表达爱的方式。从姥姥离开后,每年清明祭祖便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在那个时候我可以静静地坐在墓地前,把所有想说的都说给姥姥听,她一定在世界的某个空间里默默地看着我,看着我越变越好,看着我在努力地做着改变。听完郑易老师的课程,彷佛我之前所有对姥姥思念的行为都有了归处,心也有了归宿,并且更加坚定我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这就是祖先的传承。只有走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路上,我才觉着生命从新有了链接和延续。
郑易老师
“人人都知医,天下无枉死;小病自己治,大病好商量”,赵英乐老师在中医课的开场用实例举证,现代社会中太多的家长盲目求医,结果导致孩子越治越病,消耗身体元气。孩子有点儿感冒发烧的小病,以减食为汤药,孩子是纯阳之体,无需过多的药物介入,自我修复和排毒的功能非常强。大病好商量,这个商量是找明师请教,《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不仅是身体的医,更是心理和教育的医。任何工作的开展,教学为先,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在报告的开头我说杨老师是一盏指引我前行的灯,但我自己用懒惰的行为把灯盖上了一层罩阻挡了前行的路,赵老师讲:“用圣贤文化擦拭被油污糊上的灯,就会慢慢亮起来”。把自己的格局放大,心性放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医病先调心,克制自己的欲望,保住元气,停止内耗,疾病自然就会减少。
赵英乐老师
探寻传统文化撬动社区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无论是我们做社会社区工作还是社会工作,我们要更好的学习践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读史可以明鉴,知古方能鉴今,用古圣先贤的智慧来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诸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段校长在研学营开场的发言切中现代社会发展的命脉,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
段言蓉校长
“传统文化带给社会工作者的好处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重点不是要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搞清解决问题背后的原因,从利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止满足欲望,而是让他内在提升,在智慧和道德方面有所提升。”做事以向善的方向去引导,马董事长用广场舞的例子讲到如何从细节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提起广场舞就是扰民,但如果把广场舞里加入智慧,跳的曲子由劲爆舞曲改成孝亲敬老的歌,跳舞时间根据中医人体的规律调节,这样就成了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集体活动,对身体有益的文化元素融入多了,教育的推动也就顺畅起来。
马德卫老师
“社区中的成人教育就是唤醒”,“当你自己在唤醒别人的同时,可能你自己也在被悄悄地唤醒。其实静下心来想,付出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是我们自己需要成长”。
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大的心量大的格局。
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为五福。怎么才能获得五福呢?学会付出、广种福田、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包容,多修缮,多谦卑,脚踏实地,才能承载万物。
小马总从社区中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大福地名字的由来讲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大福地教育理念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在地文化根基的扎实,各种节日都赋予不同的仪式和意义感,凝聚人心,共同营造邻里和睦社区。
马德彬老师
正是有了大福地每一位老师作为先行者坚定的信念,才筑起了这样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区。王娟老师、吉祥老师、大福地杨老师、仁爱老师、为我们热心介绍大福地社区的老师、酵素讲解老师,每一位都在默默付出着,各个身怀绝技,心有大爱。团队聚在一起是共生智慧的时候,毛主席时代发动群众的力量革命,群众凝聚就是智慧集中的时候,向每一位大福地的老师致敬!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学完福地经验回到自己的社区,首先从青年夜校探索,与青年们共同讨论出发展方向,持续深入开展中医健康、绿色生活、家庭文化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进细节中,最重要的是从我自身做起,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杨静老师基于大福地经验的分享
杨老师从宇宙观、哲学观、生命观、教育观、方法论五个维度的梳理让我更清晰了实践路径,做事要用心去感化去对待,文化中载着道,文化不是元素,是启动心的能量。一段操、一堂课、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拉近彼此的情感。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我信了、我实践了、我受益了、才能推动。在以往的工作中需要回过头来反思,快速推进事情的过程中有好好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做事的时候认真对待了吗?每项工作都做的扎实了吗?社工所学的专业性体现在行动中了吗?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再去反复思考的。
个人成长与反思
作为近邻团队的一份子,关心团队伙伴的同时,也要多关注伙伴的家庭,家庭稳定了,工作才能安心,传统文化的行动更该落实在团队里。
近邻团队在集体诵读经典中
我从自身开始做起,持续学习传统文化,多读书,在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中践行,有意识的监督自己的持续性,随时保持警醒。虽然学得慢,还有可能学一点丢一点,常反思、难改过,但现在的我是一颗已经形成独立思想的种子,也清楚了自己要选择的路,不在土里破出,就在土里埋没。
最后送给自己的话:立志要大,做事要实。
笔者有话说
在青州古城合影的陈云娇
陈云娇,2014年加入到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从实习、毕业到工作已有10年时间。在近邻做社工并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份志业,我们是一帮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青年,想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改变社会,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的发展与改变,在社区里开展市民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动居民参与志愿公益事业,创造一个相互尊重、人人平等的社区环境。在近邻扎根做社区的近20年里,推动工作时,我们不是居民的“命令者”,而是一直贴身陪伴在老百姓身边的同行者!一次活动中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党员说:“只要我的生命还有一天,我就要为这个社会奉献一天”,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就是我前行路上的力量!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陈云娇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
图文:陈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