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旨在通过对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社区实务案例的深度探访,以及通过基于行动研究方法的实务案例研习和实务工作者的团体共学,实现实践知识的生产,为实践者赋能,提升本土性的实务工作品质。
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研习营第三期工作坊走进了云南丽江纳西族村庄吾木村。该村庄目前依旧在传承发扬着古老的东巴文化,东巴和继先及发起成立的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也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凝聚社区精神,挖掘和培养社区骨干,撬动社区力量,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在5天丰盈且充实的学习中,研习营学伴为纳西文化的天人合一、万物共生及其文化融入在纳西人日常生活的点滴所惊叹。本期学习心得分享者李红宾,本身是云南少数民族哈尼族的返乡青年,他在吾木工作坊学习后也对照自己的家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梳理。
巍峨的玉龙雪山(图片@栾柳)
保留完好的泉水口
历经四个多小时的颠簸,中巴车才终于抵达了被横断山与金沙江深情环抱的悟母——我们的目的地。
东巴文化撬动悟母发展,
首先是和老师这个角色
和继先老师虽然初中未毕业,但他却是本民族文化的深耕者与村庄发展的领航者。据和老师介绍,他于1998年离家前往昆明打工,2004年毅然返乡照顾家人。返乡后,和老师倾注了二十年心血挖掘整理文献,协助村庄老东巴恢复了纳西族传统的祭天活动,又用十几年时间在学校开设东巴课程。
由背柴奶奶延申的和老师爷爷的故事(图片@栾柳)
更难能可贵的是,和老师作为纳西族的精神领袖,他敏锐地观察到社区应该适应这种现代变迁。他说:“过去的悟母只属于悟母,而今天的悟母则属于云南,乃至世界。”“我们的文化是金沙江河谷流域的农耕文化,东巴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只做一个村或者东巴的文化,那所谓的这个文化是凌空的,接不到地气的”,在和老师用文化撬动社区的行动路径中,他并未将文化高高挂起,更没有把东巴说得神乎其神,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与东巴文化相结合,让文化回归生活本身,回到现代发展的脉络之中。
试图回看我的村庄
这四十年的变迁
村落的区域位置发生了改变
村落的物质交换方式发生了改变
村庄文化的衰弱
村庄内部的互动关系方面
村庄持续发展的力量来自村庄内部
老年人协会
村庄文艺队
村庄志愿服务队
多元群体参与
从反映对话中,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返乡
这场内心的对话虽然伴随着些许痛苦,却也让我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区,开始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未来。
2025年,对于村落口述文化
挖掘整理的计划
自12月5日从悟母学习归来后,我发现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如同碎片般零散且模糊。鉴于此,我与普洱市哈尼族学会、癸能村水癸大寨老年人协会于12月10日和14日分别拜访了哈尼族的摩批(角色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我的目的是通过整理摩批所传承的口传文化,使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更加清晰。
以下是我与普洱市哈尼族学会的老师计划在明年一年内,致力于整理与学习的内容:
悟母村旁的金沙江水终将汇入浩瀚大海,哀牢山中的癸能村也将借助中老铁路,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在这个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变迁的时代,我们的努力旨在让村庄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根源与脉络,把握其灵魂与精髓。
衷心感谢所有老师的辛勤付出与学伴们的热心相伴,同时也向悟母村的自然风光与村民们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这三年来对我的悉心照料与陪伴。期盼当我再次踏上悟母这片土地时,这个谷星陨落的地方,已经圆满了它的家园耕梦。
本文作者李红宾(左一)
❖
作者: 李红宾,哈尼之子,九零后,根植彩云之南阿墨江畔的癸能村。自云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心怀乡土梦,肩负哈尼情,任普洱市哈尼族学会理事。归乡墨江,深耕乡土,愿以青春热血,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