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计划 | 杨旭伟: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共创睦邻和美社区

文摘   2024-10-15 09:29   北京  

“探寻‘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是行知计划的重要部分。研习营旨在以文化为根,培养根植社区土壤且具有反映实践能力的行动者,探索中国式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推动有效的社区治理。


2024年9月,研习营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山东青州大福地——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传统文化融进社区方方面面建设的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共同寻找传统文化撬动社区内在力量的实践密码!


学员们在深入学习后,结合所学及自身实践写下了不少感受。本期要推出的学习心得由杨旭伟(岩羊)老师所写。岩羊老师全情参与、用心感受,细致入微且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大福地的经验,且有自己的思考和新意,让我们跟随具有生态视角、文化视角的岩羊老师再看大福地工作坊学习。

 遥远青州的模糊印象 

从去年听杨静老师提及“青州大福地”,直到“行知计划”项目组确定今年9月初的青州大福地工作坊,“青州大福地”这个词于我都是比较模糊的印象。虽然行前听了段校长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分享,但对大福地的具象认知,还是很难建立起来。


我带着模糊的印象,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下关于“青州大福地”的相关信息,经初步了解,山东省青州市大福地社区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韵味与和谐的社区氛围,吸引了众多目光。据相关报道描述,大福地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试验田。大福地社区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深刻把握了时代脉搏,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自社区建设之初,企业领导高瞻远瞩,建设团队脚踏实地,将“以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和谐社区”作为核心理念,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且有意义的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基层社区发展的特色之路。












大福地社区

 传统文化如何影响社区治理? 

本次工作坊,我带着明确的目标和疑问而来,旨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如何影响社区治理,以及如何通过社区教育这一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大福地社区作为复兴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其成功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社区在传统文化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从而找到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为其他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及我们自己的行动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青州之行的学习目标 


1. 探索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的具体形式:

深入了解青州大福地社区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社区治理中,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秩序。


2. 评估社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成效:

评估大福地社区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包括教育内容、形式、参与度以及对居民行为和社区氛围的影响。


3. 寻找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发掘大福地社区在传统文化教育和社区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社区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全面、深入、体验大福地社区的传统文化 

为了确保本次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行知计划”项目组和大福地团队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谓精心安排,仔细周到。结合工作坊开始时,杨静老师强调“来到这里要放下成见/执见/固见/身份,不用大脑思辨,而是用心体验,听话照做”!我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秉持着全面、深入、体验的发心,投入到大福地的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


全情投入的岩羊老师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与社区治理创新 

(一)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了大福地社区的文化氛围和治理成效。我们参观了社区的各个角落,从文化广场到老年大学,从诚信超市到酵素小屋,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核心价值观:

青州大福地社区以党建引领,以文化开路,紧紧围绕“孝亲尊师”的核心理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区和谐,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谐、诚信、敬业”等理念高度契合。社区通过组织老年大学、敬老餐厅、百家宴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2. 团队的精神内涵:

青州大福地社区以“和谐社区、教学为先”为宗旨,紧紧围绕“孝亲尊师”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友善、孝顺等价值观为社区运行团队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引导企业团队成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团结协作。


3. 全龄化教育体系:

大福地社区初步建成了从胎教、早教、幼教、中小学校外托教、成教到老年教育的全龄化社区教育体系,让传统文化在社区内得到普及和传承。特别是社区老年大学,通过开设不同层次的班级,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包括孝道、养生、与子女的相处之道等。


4. 丰富的文化活动:

社区依托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春节拜年、清明祭扫、端午集米包粽子、重阳节送福敬老、冬至饺子宴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平时还开展百家宴、楼道宴、祭祖祭孔、拍打养正操等活动,增强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社区的凝聚力。大福地社区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既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5. 亲情化物业服务:

社区物业服务融入传统文化,通过亲情化的服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得社区成为了一个民风淳善、睦邻和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区。例如,社区保安室被命名为“恭礼亭”,保安对业主行礼,业主也以礼相还,形成了一种谦和的社区文化。


6.贴心的志愿服务:

大福地社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社区成立了多个志愿服务队伍,如敬老助老队、扶危济困队等。这些队伍在社区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等。这些活动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和价值观。


7. 体验式文化景观:

社区内建有文化景观,如中华福文化主题园区、圣贤文化广场、孝德文化广场、五福园、五常园等,这些园区通过文化喷泉水景、景观文化小品、温馨提示牌、经典语句摘录等,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圣贤文化的熏陶。


8.生态化社区建设:

社区注重生态化建设,推广“零污染社区”的理念,通过环保酵素、垃圾分类等措施,让居民亲身参与到生态环保的实践中,提升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社区的生态质量。社区居民在体验健康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营造了一个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


大福地居民志愿者老师为学员介绍酵素


9. 祥和的社区氛围:

大福地社区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形成了祥和的社区氛围。如邻居之间常会留下“门把手上的亲情”,很多居民方便邻居串门常会在门上插着钥匙,社区儿童之间串门玩耍、吃饭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居民之间形成了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二)根据工作坊的整体安排,我们通过课程学习、座谈、沟通、交流、联欢等方式,与社区的领导者、工作人员以及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社区在传统文化教育和志愿服务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内容:



1. 团队领导的经验介绍:

段校长全面介绍了大福地社区的整体情况、秉持理念、发展历程等情况,也从全龄化教育体系、丰富的文化活动、亲情化物业服务、贴心的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传统文化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郑易副总经理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福地运行团队运用传统文化,从制度、文化两个方面开展团队建设的经验。马德斌总经理结合活动视频,为我们展示了大福地社区通过营造“家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在团队建设、社区运营方面发挥的独特价值。马德卫董事长从自身经历谈起,介绍了其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和实践过程,通过如开办老年食堂的历程和经验,充分阐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利他”理念,同时还介绍了大福地将打造传统文化产业园、太极世界中心、传统文化研习中心、中医院等未来发展方向。


 2. 团队成员的无私分享:

王懿宁老师作为本次工作坊的主持人,她从现代人的角度,以与时俱进、不刻板的精准语言,分多次为我们解读了《常礼举要》的主要内容。马宏伟和王牧两位老师,用各自不同的风格,带领我们诵读经典,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丰富多样。马欣老师以自身家庭和自己的经验为例,为我们讲解了传统文化在促进家庭和睦,以及大福地开展胎教、未成年教育活动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和成效。程亮和焦巧利两位老师用真情实感的音乐和娓娓道来的讲述,为我们呈现了“孝敬是福,实修孝敬”的个人实践体验。郭明明老师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让我们体验了大福地社区开设老年大学对于社区老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总结了开设老年大学的基本要求,对于其他社区具有借鉴作用。赵英乐大夫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念,让我们从整体的生命观看待自己的身体。王牧老师除了带领我们用优雅的方式诵读经典,还向我们展示了请师礼,并以擅长的古琴弹奏,让我们感受古时的“礼乐”教化。“洪氏太极”传人王本阳老师,是大福地社区特别邀请的太极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每天早上都会带领并教授我们打太极,教授过程非常细心,对每一位学习者都能一一指导,在晚上交流环节还为我们介绍了太极对于养生和疾病治疗的功效。


太极老师演示太极招式


3. 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大福地团队还贴心的安排了座谈、交流、联欢等方式,让我们和社区居民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有老年大学的学习骨干刘老师,有社区居民兼物业员工的刘大姐,有住在“99号楼女生宿舍”的王阿姨,有在社区开办艾灸馆的小沈老师,有专门带着孩子在大福地学习传统文化的戴大姐,有从枣庄乡镇退下来的刘书记,还有和我们同组学习的王大姐。在早、中、晚的零星时间,我们还主动深入社区及周边,找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攀谈,其中有早锻炼的老人家、沿街商铺的老板、老年餐厅的员工、路边卖煎包的摊主等。我们带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发展这个核心主题,听到居民分享诵读经典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听到老年人分享拍打操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了解到居民参与社区大型团体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也有居民们分享学习传统文化对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作用,还有居民分享通过诵读经典、学习礼仪等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意义,还有关于社区食堂通过提供社区服务增强居民幸福感的感受,居民们各自都分享了自己在大福地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和收获,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了对于社区的参与意识。


(三)大福地团队通过本次工作坊,在起居、饮食、课程活动等各方面,为我们安排了一些列真实的体验环节。通过这些真实的体验环节,帮助我们在眼看耳听之外,以行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加深对大福地社区和运行团队的了解。



1.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大福地团队为了让我们了解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在课程环节精心安排了各种体验活动,包括经典诵读、音乐、游戏、情绪引导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授,让我们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2. 生活中的礼仪:

在大福地的几天学习过程中,我们践行着课前三拜孔子、不带手机听课、餐前念感恩词、有序排队就餐、餐后轮流洗碗、见人鞠躬问好、双手递接物品等各种礼仪和规矩,感受传统的礼仪之美。


3. 太极及早操活动:

大福地社区开展太极及常态化早操拍打等健康活动,学习期间我们都参与其中,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促进了居民的身心健康。


4. 志愿者与义工服务:

本次工作坊,大福地团队组织了多位志愿者和义工,提供学习培训、茶水就餐、气氛营造、活动带领等专业服务,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精神所发挥的重要价值。


为我们付出的义工老师们

青州大福地社区的特别之处 

(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1.传统文化教育:

大福地社区自2012年起,就紧紧围绕“和谐社区,教学为先”的理念,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社区内设有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组织开展了各类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如孝亲尊师讲堂、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等,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孝文化,促进社区居民的道德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老年大学是大福地社区的一大亮点。这里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的平台,更成为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4. 文化设施建设:

社区内建有孔老夫子圣像、八德莲花石雕、弟子规莲花池等文化景观,以及知恩亭、如意亭、忠恕亭等精致古朴的木质凉亭,这些设施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传统文化,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独特的社区治理模式



1.共管共治共享:

大福地社区将传统文化作为居民共管共治共享的精神纽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社区内设有老年大学、社区食堂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学习、娱乐、就餐等便利服务,同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2. 亲情化物业服务:

大福地社区的物业服务以亲情化著称,物业人员不仅为居民提供日常维修、保洁等服务,还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百家宴、包水饺活动等,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同时,物业人员还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三)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



1.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

大福地社区自交房以来,刑事犯罪率为零,邻里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健康稳定。社区内设有完善的安保系统和监控系统,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社区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2.淳朴的民风民俗:

大福地社区的居民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民俗。居民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同时,社区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遗产,让居民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体来说,青州大福地社区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特的社区治理模式和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而著称,成为以传统文化推动社区治理的典范。


与我们座谈的业主、物业人员等

 总结反思: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的有机结合

(一)生态思维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青州大福地社区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生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脉络关系。大福地社区通过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实践,营造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样体现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更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我之前学习的朴门永续设计提倡“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公平分享”的核心原则,与大福地社区的文化氛围不谋而合。


反思自己的乡村治理工作,我意识到在推动环境治理时,应更加注重生态思维与本土文化与民俗的融入。通过协调各方资源,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构建适合当地乡村的环境治理体系,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大福地社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构建了尊重与和谐的社区氛围。居民们通过诵读经典、参与传统仪式等活动,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还提升了道德水平和社区凝聚力。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传承民俗技艺等方式,可以激发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也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岩羊老师参与工作的圩庄村树头岗恢复成立旱船文化队


(三)促进居民参与和多元主体共治


大福地社区注重居民的参与和多元主体的共治。通过开设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同时,社区还与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


在乡村治理中,我意识到居民参与的重要性。通过组织村民议事、成立村民自组织等方式,可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还需要积极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四)制度构建与社区教育两者并重


大福地社区通过制度构建和持续提升治理能力,确保了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长效化。社区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还通过持续全面地开展传统文化方式,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服务能力。


在乡村治理中,我认识到制度构建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可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还需要持续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村民的环境意识,以及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比在大福地社区的学习和自己的乡村治理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生态思维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以传统文化和生态思维为引领的乡村治理路径,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也将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为乡村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笔者介绍



杨旭伟(岩羊),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社会工作者,澪碳社会咨询服务(常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常州市武进区湖畔小站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气候项目负责人。2002年~2015年,在上海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工作,经历了国内城市化和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同时也见证了传统熟人社区消解为现代陌生人社区的过程。2017年至今,带着重塑社会生态的理想和构建生态社区的初衷,深入城乡社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以生态视角和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生态营造实践,持续推动城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END

说明与致谢:本文经研习营伙伴杨旭伟确认后发出,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确认,并注明出处。


| 往期回顾 |
行知计划 | 李林:反观内省,做自己的改变
行知计划 | 谭光丽:立身行道,做一个有文化之人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的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青州大福地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刘春来:我从周山收获了什么

行知计划 | 小额资助项目征集

行知计划 | 撬动社区力量实务工作者研习营——周山研习纪实

行知计划 | 王雪梅:周山之行,不虚此行

行知计划 | 许志上:从周山经验审视我的来龙去脉

行知计划 | 庄礼凤:周山行对物种保护与社区工作结合的启发

行知计划 | 李义熙:周山村研学给我带来的反思

行知计划 | 刘乐彬:周山行学习感性和理性的收获

行知计划 | 张杨:周山研习营收获与思考

行知计划 | 周山学习——坚定自己坚持的路

行知计划 | 支持社会工作的实践,先行而后知


项目发起方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正荣公益基金会


项目支持方

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  

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行知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小额项目资助、工作坊互助学习、研究与出版计划等,推动行动研究方法在一线社会工作者及工作团队间学习应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本土实务社会工作团队能力提升,助力公益生态良性可持续发展。


图文:杨旭伟

排版:潘潘

北京近邻社
北京市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近邻)是2010年5月正式注册的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心的前身是2007年组建的北京浸霖培力文化发展中心。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教育、培训及相关的社会发展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