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秦安往事(3):民国秦安女子小学的创建与发展

文摘   历史   2024-11-14 07:00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尘封的秦安往事(3):民国秦安女子小学的创建与发展

文|薛继礼


秦安县立女子小学校的创建,揭开了我县女子教育的第一页,谱写了全县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章。

秦安女子小学原址(今兴国四小

女小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年)春季。最初,校址在贡院(明清时期全县童生考试地点,即今兴国四小一部分)明伦堂内,“明伦堂”三字为胡缵宗所书。

该校第一任校长高兆申,系县城南下关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时年26岁的高兆申中当年乙酉科第二名副榜,后任秦安劝学所劝学员,办过师范讲习所。教员高汝舟是县城饮马巷人,清光绪秀才,终生执教。

乙酉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全录 不分卷

学校因陋就简,明伦堂作为课堂,谓之“尊金阁”的一座三间房屋,供教员备课休息。校长和教师的报酬从劝学所领取,待遇与其他小学老师一样。就这样,两位老先生在一些热心地方教育的进步人士支持和关照下,和首批学生一道,艰辛地迈出了女小历程中的第一步。

学生来源主要是少数富裕人家之女,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家庭文化教育,年龄约15岁左右。初设两班,一班由略识字、会写大小楷的学生组成;另一班是不识字的。所开课程是:女子国文、女子修身、大小楷,学制为4年。

因当时孔孟思想仍居主要观念形态,女子上学难免受到种种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阻力,不少人竟跑到学校看稀奇,看热闹。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秩序,在校门上挂上了两面虎头牌,一面上写着“学校重地”,另一面上写着“闲人免进”。有些学生还不到毕业,因受到家中“女儿大了,多有不便”认识的干扰,就中途辍学。

民国15年(1926年),时任甘肃省议会副议长王友曾之三女王佩兰、四女王纫兰从兰州女子师范毕业回到家乡秦安,王佩兰担任该校校长一年,王纫兰随即继任。这时,学校开始增设算术、唱歌、手工(主要是剪贴)、体操等科目。不久,高兆申老先生病逝,学校又聘请安克俊(秀才)当教员。

1937年秦安女小迁至大西巷(原县公安局)

民国26年(1937年),学校由明伦堂迁至城内多址坊(原大西巷县公安局),校名改为“秦安县立多址坊女子小学校”,有大小房屋7座,修了新校门,井有操场,学制为初小4年,高小2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全小学。学校规模扩大了许多,学生发展到60多名,有16名学生进入了高小一年级预备班。课程又增开一门图画。各级均延长学制半年,改为全国统一的秋季招生,省上始派督学来检查教学情况。1936年夏,首届高小毕业生尽管不到10人,但考入县级初级中学的有7人,以后每年有毕业生,除少数的考入中学外,象王桂芳、张惠英二人于1943年考入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并于1946年毕业。

从建校到并校,历任校长有高兆申、王佩兰、王纫兰、刘缵基、安惠民、王玉珍、徐子安、王桂芳、高益智。教员中有一定影响的有:1927年任教一年的成治棠,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系清代翰林、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二儿媳,千户镇成家大湾人;时会县长郭春熙的夫人,于1929年任教一年;金香亭,榆中县金家崖人,兰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从1937年春季至1951年秋的15年,一直在女小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国立五中及教师服务团的影响,学校有很大发展,至1949年春已有200多名学生,设6个班,县教育科委派校长,下设教育主任、门卫人员,每班有级任老师1人(相当现在的班主任),学生中有级长,学校建立了点名制,有早操、早自习,还有周课表和一学期内的规划及任务。建立健全了请假制和奖惩制,期终有操行评定。

学校广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开设体育课,项目有蓝球、排球、铁饼、铅球、赛跑、拔河以及适合女生活动的踢毽子、跳绳等。文艺活动方面,每班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壁报,展出各种作业、手工艺品,内容丰富多彩,在师生之间观摩竞赛,反映并交流思想,加以共勖。对一些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师生总以歌舞、讲演等活动形式来开展纪念活动。每年的春秋两季由学校统一组织野外旅行活动,游览县城附近的名胜古迹,采集动植物标本,观赏大自然风光,以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至此,可以说女子小学已初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设备与规模。

这所女子学校的创建时期,正值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荡涤中国西北大地之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要反对这种旧道德、旧意识,必须提倡新的女性,争取妇女解放。办起办好女子学校,则是提高妇女素质,改变妇女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使其接受新观念、新道德、唤起妇女真正觉醒的最好途径。而秦安女子小学在这一更新中国道德意识的历史时期,健康地问世了,且冲破重重传统的世俗旧观念,为我县妇女的解放,和新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揽视与关怀下,女子小学和全县教育事业一起方兴未艾。学生发展到400多人,毕业生也逐年增多。

1954年学校搬迁到兴国寺,旧址由县公安局占用。1955年,开始男女生都招,更校名为城关镇第四小学。从此就完成了这34年中别的小学无法替代的历史任务。

成纪广林
甘肃秦安档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