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周氏节孝牌坊:风雨磨砺二百载,残垣尚存王堡村
文摘
历史
2024-11-11 16:19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秦安县境内牌坊遍布城乡。牌坊古称绰楔,明嘉靖《秦安志•地理志第二》:牌坊类型众多,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等等。从省志到县志,自古以来,秦安节妇有事迹及题名者不计其数。清光绪八年(1882年),进士安维峻为秦安东乡董家大庄(今属兴丰镇)节妇张氏题匾,曰:
由于种种原因,秦安县的牌坊绝大多数被拆除,留存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西川镇王堡村周氏节孝牌坊历经近200年的风雨磨砺,残垣尚存,可谓幸矣!周氏节孝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秋八月,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落成。牌坊比较简陋,是在原大门的基础上重建的。面宽2米,通高4.2米。门框上方刻四个大字,字迹圆润、苍劲有力:
牌坊窗花雕刻精巧,饰以垂花,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可以想象当年是何等显赫与辉煌。周氏事迹未见于记载,仅见于志书中的题名。清宣统《甘肃新通志•人物志•列女五》记载:
……童生王文绣妻周氏……俱秦安人,事迹莫考,道光中均蒙旌表。童生,指习举业而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牌坊上所题的“儒士”,则是对读书人的雅称。王文秀,志书中作“王文绣”,实则同一人。
生员蔡曰乾妻周氏,年二十七夫亡。翁老子幼,一肩任之,俯仰均得其力,苦节三十余年,二子俱成立。雍正三年获表。路道庸妻李氏,相夫,事瞽母。而道庸复病瘫,婉转二病者之间,虽孝子无以过。既而又寡,乃抚侄以承祀。侄生甫一月,百计乳哺之,皆为人所不能为者。路显基妻张氏,年二十一夫亡。逾年,夫弟天基始生,张佐姑抚之甚勤,比读书,所以策励之尤至。天基领戊子乡荐,甫生子,即以后之。张守节三十年。上述资料均出自清道光《秦安县志》卷十《人物第八下》。字字句句浸透着血泪,读之令人痛心。一座牌坊,一个凄凉的故事,诉说着她们内心深处的那不被人知晓的伤痛和无奈……旌表制度是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制度形式。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多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向朝廷申报,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为其建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这种制度明清两朝得到加强,尤其道光朝进一步强化了对妇女的束缚,大力表彰节烈,旌表竟成一时风尚。不管怎样,旌表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已走进历史的尘埃。当我们回首历史,那些过往已烟消云散,那些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们又有几人能留下姓名?虽然如周氏一样的妇女吃尽人间万苦,却能与帝王大臣们一同被记载下来,或许这也是一种补偿吧!时过境迁,秦安周氏节孝牌坊早已失去当年的荣光,但拭去封建的尘埃,还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诸如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美德之光。秦安周氏节孝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特有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封建社会礼教和尊颂节孝文化的宝贵载体和历史文化遗产。如今,院子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一片颓败,牌坊面临坍塌。期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得力的保护措施,让这座珍贵的牌坊长存于古成纪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