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阴谋与阳谋

文摘   2024-11-25 16:25   英国  

这是一篇揭露保险公司核心秘密的文章,带你走入保险公司内部,打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保险,最古老的金融产品之一,主要的目的即在不确定的时期,为客户提供最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性。保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而在17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目前世界比较知名的保险公司,如保诚、安盛、友邦都是在那段时间相继发展起来。

在中国,金融产业由于历史原因,发展缓慢。直到清朝的末年才逐渐发展,不过主要还是以国外的保险公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保险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投资产品,逐渐发展壮大,独占中国市场。

保险产品深受中老年人士的青睐,毕竟可以提供保障,更加自如的应对未知事件的冲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意外与失业的冲击。保险公司利用资金的优势,分散风险,从而确定自己的优势。保险其实就是最古老的“传销”,现代社会赋予了它合法传销的地位。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是通过金字塔的组织架构,搭建网络,扩大业务范围以及客户领域。今天,我们将揭开保险公司神秘的面纱,带你深入了解保险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探索保险公司的阴谋与阳谋。


一.保险业务介绍


我们首先详细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商业保险,而非社会统一保险。保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客户提供最大的确定性,降低客户的风险。这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风险就是失业带来的收入减少以及生病带来的死亡风险,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生两大不幸-没钱与生病。


1. 储蓄类保险


保险公司为了应对客户对“没钱”担忧,推出了储蓄类保险。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均有类似的产品,主要模式是客户通过短期缴付保费(比较常见的是5年,10年两个时间段)客户可以在未来10年之后逐渐开始每年领取相应的红利作为生活补贴。这种产品,保险公司主要利用时间带来的复利,帮助客户实现储蓄的目的。具体的回报取决于保险公司资管部门当年的投资回报率。这里需要强调下,这块业务非常考验资管投资部门的投资能力,由于现代经济有周期的特性,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事宜,所以投资回报率也每年不同。

由于大型的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招聘顶级的资产管理经理,所以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保险公司基本不好承诺一定的保底收益,这与银行的定期存款不同。一切都取决于市场以及资管部门当年的投资收益。根据复利的计算公式,一般这类产品投资期从12年开始回本,即保单的现金价值与投入保费基本相同,20年左右后即可翻倍。

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当你购买这类保险之时,客户经理会根据过去的收益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提供给你一份未来30年的预期投资收益,不过切记这份只是预期收益,而非实际真实到手的资金,实际上往往到手的资金会比这个预期少一些。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投资周期的存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在2006年-2010年连续买5年的储蓄类保险产品,那么恭喜你完美的躲过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你的整个保单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会相当不错;相反,如果你在2000年-2005年购买同类型的投资产品,那么你将不幸的经历2008年完整的经济衰退,势必会影响你整个保单未来的现金价值以及投资回报率。

通常这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基本会比当年的银行存款利率高一些,但是不会高太多。


2. 意外类保险


意外类保险是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也是最早推出的保险产品,历史悠久,毕竟保险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客户提供应对意外的保障。这种意外最典型的就是死亡,人身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寿类的保险。

保险公司一次性从客户手中收取一笔费用,利用高杠杆,提供客户意外身亡造成的损失。举个列子,比较常见的是客户每年缴费1万元钱, 在保单生效的这段期间,比如一年期内,出现任何意外导致的死亡事件,子女可以获得30-50万不等的一次性费用。这里需要注意,每个国家保险法对自杀事件的政策不同,有的需要保单生效后两年后自杀才赔付;而有些国家只要保单生效即可赔付。总之,这类产品就是为家庭提供了失去亲人的补偿。

储蓄类产品,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客户未来的资金,这期间保险公司其实起到的是银行的作用;但是人身意外保险,保险公司直接收取客户的保费,未来不需要退还客户任何现金价值,形成庞大的资金池,应对客户的理赔风险,所以它可以提供更高的杠杆。实际上,过去几百年的经验来看,这部分是保险公司主要的盈利业务。毕竟直接收取客户的保费,就会变成保险公司的利润,而不像储蓄类产品,客户的投资属于保险公司的负债,需要未来支付返还。实际上,根据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每年真正理赔人生意外险的客户比例不超过5%,长期处于低位。最终超过95%的保费就直接变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这也是保险公司最喜欢的产品。


3. 医疗储蓄类保险


在储蓄与意外两类保险公司核心业务之间是保险公司开发的各种类型的其他产品。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部分储蓄的功能以及意外的保障。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发现,让客户一次性付出保费,失去现金价值,很多客户不愿意接受。实际上客户也清楚,这种意外死亡的风险非常的低,所以希望有种产品即可以满足储蓄的功能又可以满足应对死亡风险的需求,保险公司随即推出兼具这两种功能的保险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医疗储蓄类保险。

这类保险往往投保期更长,10年起,收益率会更低,远远低于储蓄类的保险产品;不过会兼顾一些医疗意外的赔付功能,但是赔付金额的杠杆比例也远远低于人身意外险。这类产品最主要的受众就是在中国。由于国内的社保体系无法报销所有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极其昂贵的国外进口药品,很多人被迫忍受巨额的医疗费用,最终压垮了整个家庭。“我不是药神”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保险公司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出了医疗储蓄险,即帮助客户承担这部分的风险。医疗储蓄保险在中国一经推出就深受中国人的期待,很多人纷纷购买,分散风险。

实际上,这类的产品,保险公司是起到了国家社保的作用和功能,把本应该国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商业化的运营模式,由保险公司来承担。由于中国的银保监法规定,外国保险公司无法全资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与国内公司合股经营,这就造成了国有的保险公司长期占据中国国内市场,提供这种类型的保险产品。这其中中国人寿作为央企,更是独占中国市场,享受到政策所带来的红利。近些年来,随着深入的改革和国际化,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在逐渐开放给全球的金融机构,对外资保险的限制也在逐渐取消。

这类医疗储蓄类产品在国外市场不大,尤其是在西方世界中。因为西方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任何疾病都由国家出钱承担责任和义务,无需个人承担。所以这类兼具储蓄和意外功能的保险在国外市场不大。不过保险公司会推出其他类型的产品,比如教育储蓄类保险产品等,其实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国情,推出具有部分储蓄功能,部分意外功能的保险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上三种就是保险公司最常见的保险产品。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即保险公司的阴谋与阳谋。


二.保险公司的阴谋与阳谋


1.阳谋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比如意外险的保费收入,所以保险公司需要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收取这类产品的保费。这就需要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人员架构。

保险公司其实就是当代最大的合法“传销”组织。保险是做的人的生意,需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拥有更多的销售人员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客户,所以保险公司会尽量招聘更多的保险从业人员,扩大自己的业务。保险行业由于从业门槛比较低,保险公司只要支付较低的起薪就可以招聘到很多从业人员。

实际上,保险公司近些年来吸引了无数的失业中年人以及刚毕业的学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保险公司成为了这些人最终的避风港。相对与刚毕业的学生,中年失业人群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关系,更成为了保险公司最青睐的销售人群。事实上,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亲身购买保险产品,免去佣金的麻烦,成为了保险公司的客户。这就是保险公司愿意大力搭建人员销售网络,招聘销售人员的主要原因。保险公司不单是聘请到销售人员,也直接找到了保险公司的客户,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根据不同的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对应的佣金也不同。这就造成了销售人员拥有最大的动力推销那些佣金高的产品。而家里的亲戚、朋友就成为了他们最主要的客户。不过作为组织人员庞大的群体,保险销售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一旦经济好转,处于上行趋势,其他行业的收入将高于保险销售的收入,最终销售人员就会另谋高就。

这造成了保险公司是高流动性的行业。这就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客户原来购买的保险,是A销售人员负责,他拿到了佣金;但是一旦A职员离职,B职员接替A成为这个客户的经理,负责后续客户的理赔等问题。但是由于B职员没有拿到客户购买产品的任何佣金,所以服务的态度和精力就肯定受到影响。B职员首先肯定优先服务自己的客户,即那些可以带给他们佣金的客户。因此,就造成了超过80%以上的客户都经历过客户经理变更,后续服务等问题。

由于保险公司这种金字塔式的传销结构,注定了保险公司会花很多时间对相关销售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思想,确定方向。所以很多人最终都在心理上高估了保险的实际作用。


2. 阴谋


如果说人员架构属于保险公司的阳谋,通过构建庞大的销售网络实现盈利;那么下面的阴谋会更加让人不寒而栗。实际上保险公司最大的利润来自“遗孤保单”。这是保险公司从来不会对外公布的核心信息。 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亲身从业三大国际保险公司发现,高达40%的保单最终成为了保险公司的“遗孤保单”,最终从保险公司账面上的负债变成了利润。

我们首先介绍下什么是“遗孤保单”。所谓的“遗孤保单”就是客户曾经购买过保险公司产品,由于客户突然意外身亡,或者其他原因产生的各种问题,造成这个保单最终无人认领,无人申报理赔,经过多年之后成为“遗孤保单”,最终变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有人不去理赔,不去申报呢?实际上确定如此。

这就需要通过对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说起。不论是储蓄类还是意外类保险产品,它的周期相对而言非常长,往往都是10年以上,有很多超过20年,30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战争,冲突等等;如果大家觉得这些离我们生活比较远,那么离我们生活很近的移民、交通事故、日常冲突、突发疾病等,实际上有千万种事件会发生;此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保险产品真正的受益人是下一代,即隔代受益。比如拥有人身意外功能类保险,这种真正受益者是我们的子女,如果他们不理赔,最终实际都会成为“遗孤保单”。

实际上,我们高估了子女受益的意愿。 很多子女由于移民等原因,根本无心处理这类事宜,最终都会成为“遗孤保单”;而对于储蓄类的保险,虽然受益人可能是投保人,但是同样由于时间过长,很多投保人最终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忘记了保单,无法享受到收益,最终只会成为保险公司账户的数字。

这是保险公司真正盈利的阴谋。不论是国内的中字头的保险公司还是国际知名三大保险公司,这些被当代社会誉为“大到不能倒”的企业, 都在从内部核心推动着“遗孤保单”的诞生,而这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盈利模式。实际上,英国保诚之所以可以拥有今天的规模就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无数的“遗孤保单”,扩大了他们的资金池,从而确定了他们在当今保险业的地位。

而今天,实际上,保险公司依然延续着这种模式。各大保险公司会从各个方面入手,推动“遗孤保单”的诞生,从隐蔽的产品设计到后期的理赔等等。所有的保险公司奉承的不申报不理赔的政策,这就需要客户首先提出申报申请,保险公司才会开启理赔程序。这其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人身意外事故:如果子女不知道曾经父母曾经购买过这类产品,他们如何申报?再比如储蓄类产品,客户移民身份变更,如果到期不进行即时跟进,同样会影响后续的红利返还;这类问题非常的多。毕竟漫长的时间带来复利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保险公司正是利用时间这个武器,通过客户申报的方式,侧面推动了“遗孤保单”的诞生。

此外,保险公司还会诱导客户购买不同种类不同的产品。实际上对很多保险客户来说,都拥有数量不等的保单。这有点像“全有全无”的游戏,一旦客户接受了保险,就希望拥有最大的保障,所以会倾向于购买更多的保险产品;所以保险公司正是利用客户这种心里,大力推销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实际上,经过10年,20年之后,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购买的保险产品,最终也都会变成“遗孤保单”。

这就是保险公司的阴谋。实际上,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往往因为其庞大的资金规模,有能力干预国际资本市场,甚至参与国际政治之中。而他们正是利用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他们读懂了客户的心里,提供给他们相对而言最大的确定性的保障。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生活在和平、健康有保障、资产有保障的社会之中,国家和社会已经提供给我们更大的确定性,我们根本不需要保险来帮助我们。

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朝鲜的社会形态,人人平等,国家给人民划了一个圈圈,在这个圈圈内,一切都是确定的。免费的教育、医疗、甚至理发等基础生活,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根本不需要保险;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自由的社会,国家和社会环境没有为我们提供应有的保障,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确定性。保险公司正是利用了我们这样的心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故事,提供给我们最大的确定性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在背后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权力,悄悄的推动着“遗孤保单”的诞生......


所以,购买保险,一定要记得申报,理赔,千万不要变成“遗孤保单”,切记!


这就是保险公司的阴谋与阳谋。


弘霖决策出品,必属精品!

热门文章: 

特朗普2.0时代的经济学

影响职业生涯薪水的关键要素-献给所有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和家长

面子里的正义-中国社会真实写实

弘霖的信息论

财富的密码

混沌的世界


弘霖决策
弘霖决策,通过最权威,专业,分析,解读,为你呈现最真实的事情发展过程。 弘霖博士 美国兰德公司亚太专家库成员 全球10亿美元对冲基金负责人 弘霖书苑,弘霖决策创始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