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终于,我们度过了2024年中国经济的混沌时期。这一年从年初的憧憬、年中的混沌、到年尾的刺激,中国经济在混沌中走过了2024年。不出意外,2024年中国将完成年初制定的5%GDP增长目标。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最终2024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为5.1%,这主要是9月底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的结果。虽然整体看,中国经济数据再次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但是经济真的如数据般一样靓丽吗?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一年,外企继续加快脚步撤离中国,日产、微软等国际跨国企业不计成本的撤离中国,即便留下了超过十几亿的固定资产也在所不惜;这一年,失业潮再次深入各行各业,从制造业到互联网,无一幸免; 这一年,降薪潮蔓延全国,从公务员开启的全国性降薪,进一步压低了商品的价格,中国被迫进入到通缩的时代;这一年,新兴经济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是传统经济正在加速的撤离市场,留下满地的疮痍;
这一年,出口数据刚刚有回升的迹象,新的一轮贸易战争再次打响; 这一年,网红经济降温,自媒体收益下降,但是仍然有数十万的网红继续从事这个行业,也许这是在失业大潮下,无奈的坚持;这一年,超过1500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过去四年累计超过8000万学生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被迫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不到20%;这一年,新生儿出生人口再次跌破1000万关口,预计全年出生不足900万;这一年......你还好吗?
风雨中,我们即将走过2024年,迎来2025年的曙光。如果2024年是中国经济混沌之年,那么2025年,我们会将中国经济定义为迷茫之年,各行各业,全国上下,官员百姓都处于迷茫的状态;甚至连政府也不知道中国经济的这艘巨轮该驶向何方。迷茫中,我们正式开启2025年中国经济的篇章,梳理重点潜在行业的风险与机遇,结合国际国内大环境下,为你解读迷茫中的中国经济。
一.国际环境
首先我们从国际大环境出发,分析时代的大背景。2024年11月5日,特朗普再次高票当选为美国第47任总统。这次的胜利可以用完胜来形容,不但在了选举人投票中大幅胜出,在普通选民总投票上同样胜出;此外,共和党也横扫参众两院。特朗普成为真真正正的实权总统。2025年将是特朗普2.0时代的开启之年,迫切的需要兑现选举的承诺,移民、关税、减税等将成为这一年最重要的政策;此外,美联储也进入了降息的周期,双重利好的因素刺激下,美股有望实现“戴维斯双击”再次呈现出单边上涨的趋势。全球的资本加速回归美国本土,长期投资资金正在加速投资短期的市场,从而提前布局获取利润。这一切的措施,都是在兑现选举的承诺。
特朗普2.0时代最重要的政策就是继续维持美国优先,对外贸易的战争。与民主党支持全球一体化政策不同,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前提,优先保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这其中也包括美国的盟友。贸易战争将成为特朗普2.0时代的主线。相信在2025年,更多的小圈子,小团体会诞生。关税的增加将有效的阻止海外的企业进入美国本土市场,这其中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和影响。虽然过去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美国依然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国家,关税的提高势必会对中国企业造成长远的影响,进一步挤压中国企业的利润,同时压低人民币的汇率。
这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际热钱将继续逃离中国,回归美国本土;同时加速中国资产的贬值,尤其是房地产、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现在全球的国家纷纷在与特朗普团队接触,确定2.0时期的经济政策; 中国同样如此,这一重要的任务最大可能落在马斯克身上。这位可以算是中国的老朋友,同样在中国拥有巨额的资产。这就需要中国政府继续拿出更大的诚意支持特斯拉,换取一些中国贸易上的平衡。不过中美之间的问题不会因为马斯克而根本改变,双方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我们密切关注中国贸易之间的矛盾以及长期的影响。
此外,持续三年之久的俄乌战争有望在2025年迎来短暂的中止。虽然普京可能会在领土上获得一些优势,但是在经济上,俄罗斯将彻彻底底的失败。近期卢布继续大幅贬值,加剧了国内商品的短缺,同时也大幅增加了商品的价格。所以俄罗斯迫切需要中国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中国将继续维持石油换商品的政策,增加对俄罗斯的补给;而在动荡的欧洲,各个国家都需要面临国内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新移民所带来了全面“右倾”的趋势。欧洲传统的“左翼”价值观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相信在2025年的选举中都将表现出来。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很难短时间改变,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是主线。中国的商品很难在欧洲市场上占据优势。
而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政策,将在特朗普2.0时代受到强烈的冲击。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本土主义将进一步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中国过剩的产能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人民币的贬值将进一步降低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全球资本加速回归美国,这会进一步压低离岸人民币汇率,从而给中国央行施加压力。
这些都将是我们在2025年所将面对的国际大环境。
二.中国经济政策
2025年,中国将继续维持“供给型的经济政策”,这是无奈之下唯一的选择。我们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全年GDP增长为4.7%附近,这意味着中国2025年将实现138.58万亿人民币,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目前来看,实现这个数字依然有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这其中,央企国企将继续承担起中国经济发展的重担,其他由民企来负责。这就意味着2025年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央企国企的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继续维持增长,实现全年的目标。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将是全年的主线,但是现在的经济环境不适合大规模的“撒币”,需要的是精准的投放,所以M2的增长速度不会太快,很难超过10%的增长,更多的是维持在7-9%附近的投放,避免掉入流动性陷阱之中。
而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将继续维持减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减税以及老百姓的减税。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负担,增强对企业的逆周期调节;而对老百姓方面,主要是刺激消费以及提高生育率。不过整体来说,减税的力度不会太大,估计只会在目前的基础上略微增加。毕竟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国防开支的增加,军费的增加等等。此消彼长之间,真正减税的规模势必受到影响。
国家寄希望于用时间策略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税务的减免势必会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会给本就是举步维艰的地方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2024年10月举行的人大会议上,批准了超10万亿的特别债券,协助地方政府减缓债务压力;但是区区的10万亿与超100万亿的总债务相比,杯水车薪,只够支付一年的利息费用;这向地方政府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自己的债务自己负责,最多中央政府只能帮你偿还一些利息,本金必须自己偿还。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被迫想尽办法,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失去卖地收入的地方,唯一只能依靠企业的税收,所以大幅的减税可能性微乎其微。迷茫中,地方政府依然在寻找着解决债务的方法。
三.产业发展
现在我们将重点分析2025年各大主要产业发展,我们将分析房地产、基建、新能源汽车、光伏、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金融以及其他综合七大产业的发展:
1. 房地产
2024年,政府先后数次出手稳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政策到资金。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下跌的趋势依旧未能改变,这其中涉及的关键因素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地方政府近几年持续受到债务的危机影响,财政赤字严重;同时经济处于结构性转型阶段,财政收入不够稳定,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所以中央政府只能被迫继续在房地产市场投入小额的资金,减缓房地产下滑的速度,此外最大限度的增加交易数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下降。
这种趋势有点股市下跌过程中不断的放量,减缓下跌的速度,同时配合成交量的放大;但是总体的下滑趋势并未改变,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房源继续推向市场。所以中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去泡沫的过程还远未结束。根据我们的推算,整个房地产市场在未有新房源推出的情况下,需要至少50万亿资金以及至少5-10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实现去泡沫化。所以此轮的房地产调整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靠时间慢慢化解风险。
国家的政策同样是按照这个节奏缓慢的刺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每年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向房地产市场投入少量资金,带动市场的热度,刺激成交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房地产成交量获得财政收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此外,2025年随着特朗普2.0时代新的贸易战争的打响,势必造成人民币的贬值;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中国资产价格受到严重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的价格。我们保守的估计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依旧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至少还有20%的下调空间;其他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杭州等至少拥有30%的下调空间;而其余的城市下调的空间将会更大。
失去人口优势的中国,房地产很难短期内有质的改变;现在的95-05后正在成为主力的买家,而十年后05-15后将进入市场,成为主力的买家;这个年代的孩子是中国最后的人口红利,之后几年就进入出生人口逐渐下降的趋势。而00后的父母都是现在的70后以及80后,这些人是时代发展的相对受益者,都拥有数量不少的房子。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论从购买欲望、压力、思想等都没有前辈那么大,房地产不会是他们首要和必须的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更多的选择,不论是灵活方面的胶囊空间、功能齐全的房车都是房地产不错的替代品。选择的多样化会进一步降低年轻人购房的欲望,侧面压低房地产的价格。
总之,房地产在2025年将持续降温,放假会持续下降。
2. 基建
中国基建是GDP主要的贡献者,所以2025年中国基建将继续程度稳定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任务,这是中国“供给型经济政策”的核心。但是不同于传统的基建,中国的基建将在2025年彻底进入2.0的时代。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基建主要是以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高速公路、高铁、 地铁、机场、隧道、河道等等是中国基建1.0版本的核心。中央政府出政策,发改委出批文,地方政府举债投资建设,完成了中国城镇化的目标,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但是,负作用同样巨大,这主要就是基建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率太低,很多项目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运营。不论是中国的高铁还是地方的地铁,基本全靠财政补贴,长期亏损。而现在到了还债的时间,财政的压力自然会大。但是中国的GDP必须依赖基建的贡献,因为只有大规模的基建才能容纳下海量的资金,虽然投资回报率持续下滑,不过为了实现GDP增长的目标,中央政府还是必须需要基建这个大旗。
中国基建已经在2024年进入调整期,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同样也带崩了基建。此外,全国大规模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已经非常少了,该修的路,该建的桥都已经建好了。除了一些偏远山区四川凉山、青海、西藏等地还拥有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他的平原城镇地区目前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可做的不多,都属于后期的维护项目,体量不大;而四川、青海、西藏地区人口稀少,施工难度更大,投资回报率会更低,是否有做的必要性需要政府全盘考量。我们不能为了做而做,必须考虑未来的收益,难到我们一定要把电梯修建到珠穆朗玛峰才能证明我们基建狂魔的能力吗?
2025年将开启中国基建的2.0时代,2.0时代即基建出海。鉴于国内可做的项目实在不多,基建出海将成为中国基建2.0时代的关键。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非洲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从2023年开始,包括中建、中铁、中交、中冶等央字头的企业已经布局海外,开启国际基建模式。
这两年由于国内还有一些项目需要建设,所以重心并未完全放在海外市场。2025年,海外基建将成为重点。这是中国政府的一盘大棋,更是关乎中国经济是否可以实现成功转型,稳定中国GDP,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之战。基建出海,不单单是简单的项目出海,同时也涉及人员的出海,这有助于缓解国内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提高人民币的有效投资回报率;增强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消化国内投资过剩的资本以及库存......所以基建出海任务重大。
但是这其中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的不稳定。一带一路国家多半政局长期动荡,政变频发,非洲的国家更是如此,常年战火纷飞,部落情节严重;一旦新政府上台不认旧政府的债务,中国的投资将彻底化为灰烬;这也是欧美国家不愿对非洲大规模投资的主要原因;此外,这些国家往往相对落后,没有资金从事规模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必须依赖中国的贷款。而其中很多国家政府腐败问题严重,贷款资金通过一层层的克扣,真正应用与项目上的资金寥寥无几,最终的结果要么是项目由于资金短缺,被迫停工,长期烂尾;要么加大投资额度,完成项目,最终拉低了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中国基建2.0时代出海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这一两年各大央企在实际操作海外项目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但是基建出海势在必行,关乎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干。
3. 新能源汽车
中国经济的新三样,最重要的就是新能源汽车。不论是比亚迪还是理想、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厂商在2024年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总体产量提高了20%。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4年11月,比亚迪吹响了新一轮的竞争号角,率先要求供应商降价;其他的汽车生产产生也纷纷跟进,被迫加入到这场残酷的竞争之中。之前的文章详细的讨论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新能源发展趋势展望),世界每年的汽车销售量只有8000万量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比重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已经接近峰值,即占全球汽车销售总额的30%;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来到了25%,所剩空间成长空间非常小。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正在抓紧步伐,占领最后的一片市场。这也是比亚迪率先开启新一轮竞争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长期依赖政府的补贴,从税收的补贴到牌照的补贴等,一旦失去中国政府的补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就面临严峻的问题。短期,政府依然会继续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是海外销售,这可以稳定中国贸易的基本盘。所以这两年与竞争残酷的中国市场,海外的市场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厂商争夺的关键,尤其是东南亚,南美洲;而传统的欧洲国家与北美市场,由于受到新的关税政策影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很难占据市场份额。
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区域中,低价成为购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但是,与中国不同,国外的电费昂贵,所以这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后期的维护以及使用成本。短期看便宜,长期看费用不菲;而且新能源汽车的贬值速度其快,二手的新能源汽车根本无法卖上合适的价格,基本落地减一半。这些都会在后期使用中逐渐显现。以上原因都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只能占据汽车市场部分的份额,无法占据绝对的优势。
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让我们依稀的看到了2018年中国房地产产业的影子。比亚迪堪比恒大,同样都是依靠长期政府的补贴,巨额资金的投入,产能过剩。比亚迪虽然市场份额依然占据头名,但是详细分析比亚迪的财报会发现,它的负债比例远远高于国外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短期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资金的持续投入下,依然会高速发展,但是已经接近顶峰;一旦政府政策转向,停止了扶持补贴,这会加速资本的流出,最终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下一个房地产产业。暴雨中,无人可以幸免遇难。留给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3-5年内,必然会有大批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倒闭,谁成为市场最终的幸运儿将独享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
4. 光伏、储能
光伏是中国新三样经济的核心,中国在光伏太阳能领域全球独大,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光伏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世界无法消耗掉中国的巨大产量。最终西方国家纷纷提高关税,阻止中国光伏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而失去国外市场,中国的厂商只能内卷,争夺仅有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结果就是光伏企业纷纷裁员,降低产能,加速去库存。目前的情况是失去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至少还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消化掉现存的库存。这对整个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相信2025年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将更加严峻,只有在这波“内卷”最终幸存的企业,才有机会在未来实现突破;否则不可避免的会被市场淘汰。
而在储能领域面临同样的情况。为了实现中国承诺的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近些年来中央政府持续加大对储能领域的投入。各大央企,华能、国电、国能等都承担起重任,纷纷在地方建立光伏储能产业。聪明的地方政府在失去了土地收入后,把目标转向了光伏身上,甚至连政府平台公司也纷纷下场参与这次储能盛宴。不过聪明的政府更多的是用指标换投资,即企业必须为当地政府带来投资和相关产业才能换来地方政府的指标。这也是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目前招商引资基本无法实现效果,更多的只能依靠指标换投资的模式,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毕竟地方政府手上的优质资源不多,尽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此外储能同样面临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问题。目前的储能项目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开展,根本无法从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这样就造成一个问题,央企由于承担政治任务被迫开展这种项目;而民企同样遇到这个问题。宁德时代,目前中国最大的储能项目投资商,近几年在全国各地拿下了数十个储能项目,这同样是处于政治任务,而很多储能项目长期亏损,最终拖累了宁德时代整体的收益;最终我们看到,宁德从锂电池赚的钱,又被迫投入储能项目亏回去,这让宁德近些年来的财政持续受到压力。目前宁德时代在全国各地的储能项目很多处于停工状态,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这是中国企业发展遇到的普遍问题,企业创业初期,利用政府的补贴和关怀迅速占领市场,发展壮大;而后期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回馈政府,所以储能项目的投资是宁德时代无奈而又必须参与的项目。
2025年,光伏依然面临去库存的问题;而储能项目由于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将继续成为央企国企发展的政治任务。
5. 互联网、人工智能
互联网企业经历了2024年的低谷,裁员风波,2025年将继续面临残酷的竞争。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这波人工智能冲击下,能生存下来的互联网公司才能拥有市场。
2024年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但是人工智能依然缺乏变现的能力,2025年将成为验收成果的关键之年。谁能率先找到人工智能的变现方式,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完美的产品体验,将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得以生存。
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最火的就是字节跳动,抖音以超高的人气独占鳌头,用户量持续增加。字节跳动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从未上市,未来大概率字节跳动也不可能上市。字节跳动是失业大军的希望,同时还可以压低商品的价格,非常适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此外,作为监督地方政府的一种手段,很多申诉无门的老百姓通过抖音平台,聚焦了社会的目光,实现了相对的正义。这种有效的牵制会让地方政府无法为所欲为,所以政府需要字节跳动。同时,字节跳动相对不透明的运作模式,也是政府最喜欢最符合口味的商业模式;如同华为一样。所以最终字节跳动大概率永远不会上市,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享受政府的支持。
腾讯,中国互联网的门面,近些年来的发展充满荆棘。过去几年中,腾讯持续回购股票,这一方面可以稳住公司的市值,还可以为未来私有化做准备。腾讯,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成果展示的基地,此外党委早已经在腾讯公司扎根发展。腾讯掌握中国核心的社交数据,这些数据属于国家级别的机密,必须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目前国际化的腾讯显然不适合承担如此重任,未来腾讯大概率必须私有化以及不可避免的分拆。只有完全私有化,国有化,国家才会放心腾讯的发展,否则拥有大量海外投资者的腾讯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风险。
阿里巴巴面临的危机更严重。国际化的阿里越成功,国内的市场就会越严峻。经过反垄断处理后的阿里,已经元气大伤;CEO张勇被迫辞职,各个部份纷纷裁员。阿里这几年已经走下了神坛,国内消费领域被拼多多挤压严重,收入持续下降;国际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太小,远远无法弥补国内市场的损失。阿里的错误在于政治上的错误,注定了阿里未来很难在会巅峰。而支付宝同样也永远无法实现上市的最终目标。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几轮的激烈竞争和淘汰;现在头部效应明显,整个行业的增长空间有限;目前更多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2025年将是人工智能的验收之年,我们静待市场给出的答案。
6. 金融
金融是经济最直接的表现,中国的金融行业早已经度过了黄金时期,2024年中国经济下行,整个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裁员。不论是平安、招商等头部金融公司还是相对小的信托、券商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降薪、裁员。2024年上半年,席卷整个金融体系的反腐斗争让每个金融从业者胆战心惊,最终一大批高管被带走调查,金融行业经历了新的一轮大洗牌。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崩盘,直接压垮了很多商业银行,很多中小银行尤其是乡镇银行纷纷倒闭,带来了不小的社会风波。
央行持续降息,民间贷款意愿不强,失去房地产巨额的资金池,市场可靠的投资项目少之又少;最终银行只能购买50年期的长期国债,赚取微薄的息差。而受到地方政府债务波及最深的就是信托公司。传统的信托项目被誉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从事的就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项目,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赚取了差价。但也同时埋下了危机的伏笔。2024年各大信托公司项目纷纷暴雷,项目延期,资金迟迟无法推出,中产阶级投资者损失惨重;而券商更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熊市,让很多从业人员被迫离开。
2024年9月底,中央政府联合多部门,从央行到银保监会,推出一系列的利好信息,意图实现中国版的救市计划。为股市短期注入了10万亿的资金,上证指数10个交易日上涨超过20%,直接来到了3674的近四年高位,成交量更是来到历史性的4万亿。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深层的下跌调整。政府短期救市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股市实现中国经济全年5%的GDP预定目标,而不是真正实现股市长期稳定的发展。3000点是政府的底线,而显然3600点的上证指数被严重高估。股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反应。经济好不好,不要看数据,看看你自己亲身的感受就知道。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3600点的上证指数正常吗?必然存在严重的泡沫。2025年,随着刺激政策逐渐降温,国际热钱的逃离,中国的股市将长期维持在3000-3500点之间徘徊。
所以2025年,中国的金融行业依然不够乐观;不论是银行、券商都面临各自不同的问题。
7. 其他产业
以上讨论的是2025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而至于其他产业,由于无法形成规模,所以不会对GDP贡献太多。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文旅以及低空经济两个产业:
A. 文旅。各地方政府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不多。文旅成为短期可以发展见效的最直接产业。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利用网红效应,推出各种不同文旅项目。从效果上看,都属于短期季节性效应。不论是暑假的新疆热、冬季东北的冰雪热,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一旦过了季节,吸引力自然就下降。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举办各种演唱会、马拉松赛事,寄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短期刺激城市的消费。
文旅本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附属品,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良好,自然拥有众多的人口,同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是一个积极的正循环过程。而一旦失去了产业支柱,城市人口老化严重,缺乏活力,就算短期受到网红的刺激,也很快恢复平静。年初了天水麻辣烫,去年的淄博烧烤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城市经过熏陶之后,再次回归平静。可见,文旅的核心依旧是产业,地方政府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的发展上才能有效的实现文旅的复兴。不过2025年,文旅将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核心,这是无奈之举,毕竟对于很多城市来说,产业早已固化,只能利用好本地天然的资源禀赋创造额外的价值。
B. 低空经济。2024年低空经济的概念横空出世,各地政府中央部门纷纷制定规章制度,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静下心来,我们仔细分析下低空经济到底做什么?首先可以预见的概念就是无人机的配送服务。这看似没有问题,技术上也最容易实现,实际上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实现了无人机配送服务。但是这其中涉及非常多的问题。
其一,无人机配送一旦大规模实施,势必给传统的外卖行业造成冲击,直接的结果很多从业人员将再次失业,政府把本该属于他们的收入直接重新划分给企业;这会造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失业人群现在还可以去送外卖、开滴滴,而一旦无人配送和无人驾驶全面实施,你让这些人去做什么呢?社会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一旦社会无法提供有效的疏通,最终势必造成社会的混乱,威胁体制的安全;
其二,无人机一旦大规模在社区乱飞,涉及很多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这会造成严重的矛盾,相关的法制没有明确的立法限制企业的行为,一味的盲目发展最终只会给社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三,低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空中汽车,而这更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虽然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相关低空飞行器,但是整个产业只能说是处于概念阶段,连婴儿阶段都谈不上。不论是从立法,规则制定,受众人群等等都无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这个产业没有5-10年的培养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那时经历过新能源汽车洗牌后的小鹏是否还活着都是一个未知因素,何谈低空经济。实际上,目前更多的是上市公司利用概念,提供公司的短期市值,这才是现在低空经济的核心。至于未来变现,那是在遥远的未来。
至于其他产业不论是奶茶、白酒、消费等等在2025年都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以上我们通过对7大产业的分析,为你全方位解读2025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四.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结构性转型问题,这是深层次的问题。经济从来都是依托政治,为政治服务;而现代的市场经济又注定了政治决定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经济学者、经济学家一味的谈论数据,利用数学公式分析经济走势,无异于刻舟求剑,自欺欺人罢了;只有懂得政治,方知经济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迫切的需要在政治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其中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权力以及提高老百姓的福利。这两项政策都会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信心,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回升;越是在这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中央越倾向于的收紧权力,提高自身的安全感,这又反过来作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更加束手束脚,形成无解的负循环。打破这种负循环,必须需要一方做出适当的让步,提高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活力,才有机会让经济转危为机,实现复苏。
此外,提高老百姓的福利尤其是医疗保障措施,可以释放出老百姓的存款,刺激消费,这有助于经济的复苏。不过这就需要中央财政拿出额外的资金,显然在这种经济下行阶段,短期中央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应对国内外的局势变化。所以2025年,这也很难实现。
总之,国家非常清楚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有的解决方案。但是很多涉及到根本的问题,是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正是这种束缚,让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更加的艰难、坎坷。
2024年逐渐接近尾声,2025年第一缕的眼光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将在希望和憧憬下,迎接中国经济的迷茫之年。
弘霖决策出品,必属精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