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学术: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的实证研究

教育   2024-12-29 00:01   浙江  


摘要


教育领域学术期刊论文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正在从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变。与纸质期刊相比,以微信公众号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规模化、大众化、成本低、实时性等优点,使得原本在象牙塔学术圈内小众性质的教育论文,经由社交与媒体融合的微信公众号,形成了学术新媒体,进入了大众传播的领域和范围。这种新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如何发生的,新的传播机制又具有哪些特性和效果,对高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破五唯”有哪些参考和借鉴,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


本文选取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学术新媒体“MOOC微信公众号”为典型案例。该公众号订阅用户20多万,推文频次为365天每早6点发布1-7篇,内容覆盖30多本教育领域核心期刊论文,年度阅读量100多万,年度发文总字数900多万。本文作者作为执行主编亲身参与、直接观察了案例公号发展的全过程。以纸质学术期刊论文的教育知识传播为参照对象,控制内容和对象群体两个核心变量,本文通过对案例公号高关注教育论文传播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案例公号不同地区、机构和职业的订阅用户23人进行观察和访谈,基于移动互联网教育传播五要素和双逻辑理论分析框架,从大众教育视角,对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展开全景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用户特性方面,发现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渠道是比较多元的,主要包括八类,其中朋友圈、公众号会话、聊天会话三类渠道占比70.9%,二次传播比例远超一次传播,约为3:1。这说明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过程中,分享活动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动力,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育类知识传播的动力机制已经发生明显改变。


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方面,发现发布次序与公众号消息阅读次数、送达阅读率、首次分享次数显著相关,相关度很高。文章类型与作者数量、每次分享带来的阅读次数、阅读完成率显著相关,相关度很高。作者数量与每次分享带来的阅读次数显著相关,相关度很高。因此,合作发文有助于学术新媒体的知识传播效果。数据分析揭示,微信公号发文的传播窗口期为1天。这说明相对于纸质期刊、知网等,学术新媒体的传播周期、更新频次、知识流动都在显著加快。


第三,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的过程特性方面,阅读、分享、关注三大活动在逻辑上互为因果和促进,数量呈正相关,三者比例约为1:2:0.1。这说明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教育,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的向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到多中心、全方位的横向传播。


第四,访谈分析表明,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呈现与以往不同的“随时、随地、随手可学”的整体特点,包括资源获取上的“免费开放”、内容上的“按需学习”、场景上的“碎片化学习”、形式上的“指尖上学习”、群体上的“职业地域广泛”、过程上的“传播即学习”和学习效果上的实用性、前沿性、思想性。


这些结果表明,以微信公众号为媒介的教育类知识传播机制已经发生明显改变,构成了一种大众教育的新形态。新媒体、流媒体、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流量占据人们的时间和视觉,纸质期刊印制需求减弱。从发表周期、传播量、传播广度等层面,新媒体已超越纸质期刊和知网等传统网络形式。学术知识传播的单位已经从期刊转变为论文,聚焦单篇学术论文的学术思想和价值本身。学术评价指标从基于整个期刊的“引用率”转向“传播度”,对单篇论文进行全面评价的客观环境已经形成。学术领域要重新审视将在特定级别的纸质期刊上得以发表作为单一指标的评价依据,增加新媒体传播度等新的参考指标,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新教育的生态变化;为高校学术评价和管理“破五唯”提供多元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参考。


传播机制简图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教育类知识传播的典型案例的全貌呈现,揭示了以微信公众号为媒介的教育知识传播的特性和效果,发现了教育知识从纵向传播到横向传播的传播向度转变,提出未来高校学术评价参考指标在“引用率”基础上重视“传播度”,为高校管理和学术评价“破五唯”促使学术更好服务社会提供新案例参考。这些成果对教育学科的学术期刊及论文传播活动的效能提升、学术评价、学术影响力扩大提供了思路借鉴,引发了优化和改善移动互联网教育知识传播相关策略的思考,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有效转型和大众教育新生态的培育提供了新视角。

学术新媒体MOOC微信公众号简介


MOOC公号(ID:openonline)创立于2013年,是目前国内教育行业最早、最垂直、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在线教育和学习(MOOC、SPOC、MPOC等)公众号,也是目前业界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之一。

MOOC公号始终坚持一颗教育的初心,以教育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为内容引领,以教育情怀和担当为思想指针,以引领业界正能量为己任,从2013年第1篇推文起,MOOC公号坚持365天每天不停、每早6:00的频率和密度在没有做任何广告、宣传的情况下,走过了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MOOC公号获得国内40+家顶级学术期刊杂志社授权,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江苏高教》《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距离教育》《数字教育》等权威期刊,授权发布国内外最顶级、最专业的教育学者专家思想和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阅读量已经达到10万+以上。

 

MOOC公号将一直坚持这样的使命——致力于为中国教育进步的思考者与实践者,提供一个智慧集聚、分享思想、结识同道、共同实践的开放开源平台。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MOOC
“室联网”理论研究和实践服务者,用室联网将各种学习场联动起来! 室联网光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培育生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