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世界的耕耘者
钢铁与渣从来都是相伴而生,钢铁渣不但产量大,而且出炉温度高达1500℃,如何处理直接影响钢铁的正常生产和环保,更与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冶金息息相关。
与钢铁领域的其他专业不同,作为冶金末端工艺,渣处理技术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主工艺,这是一块钢铁技术版图的不毛之地和荒漠。
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面旗帜,宝武工程科学家肖永力积极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和公司的低碳冶金战略,勇于创新,敢打硬仗,在各部门的协同支撑下,他带领热态渣团队围绕钢铁渣的环保化处理和资源开发,提出并开发了热态渣矿物流、能量流、铁素(金属)流耦合利用的工艺理论及系列工艺装备,走出了一条根植于宝武创新体系的原创技术研发之路。
“科研攻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原始创新的道路上更充满荆棘,但难度越大、收获越多。”
肖永力在谈及热态渣技术“从0到1”、从“孵化技术到遍地开花的国内外成套装备”时,深感原始创新之难,又始终敢于担当。
20余年来,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团队灵魂,肖永力带着团队深耕于热态渣技术领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搬掉了一座座拦路山头,成果应用遍及国内外钢铁企业,惠及整个行业。
本世纪初,随着炼钢工艺的进步,以长寿炉龄为目的的溅渣护炉技术逐步应用和推广,钢渣的粘度陡增,流动性变差,大块状的罐底渣日益增多,以处理液态钢渣为目标的第一代滚筒技术遭遇空前挑战,处理对象严格受限,能力大打折扣,钢渣的滚筒法处理率一度不足30%,面临被抛弃的风险。
面对困境和质疑,肖永力坚信以机械搅拌为抓手的动态快冷粒化技术要比传统的静态缓冷渣处理技术有优势,滚筒法渣处理技术不仅效率高,而且环保,符合绿色钢铁的发展方向。从解决“高粘渣进料”这个牛鼻子入手,兼顾材料寿命、设备控制、现场环保,相继开发了倾斜式滚筒和垂直进料双腔式滚筒两个机型,提出了熔渣岩相调控的理论和工艺方法,开发了滚筒渣制备高等级沥青路面材料技术,完成了钢渣从处理到利用的产业化闭环。
基于对熔渣的深入认知,这些年来,肖永力在热态渣处理的“无人区”里,又将目光延伸到了熔渣材料化、余热回收、返生产等一个个难题。按照“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广一代”的思路和原则,常怀危机意识的肖首席及其团队,拒绝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如今,具备热能回收利用的第六代滚筒技术正处于开发实验中。
宝钢的滚筒法钢渣处理技术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际钢协技术创新奖,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青睐和认可。铸就了宝钢渣处理技术的“金名片”。宝武工程科学家肖永力以“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点渣成金,也成为了行业内勇闯热态渣领域的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多年研发过程中,热态渣团队始终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宝武各相关子公司密切合作,跨界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了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技术引领的热态渣创新生态圈,使热态渣成果不断实现应用,同时也促进了集团工程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产业链延伸发展。
鉴于肖永力在热态渣处理和资源化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曾入选中国宝武70年70人杰出人物榜,并作为行业代表受邀参加了国庆70周年阅兵大典。
作为一个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创新是安身立命之本。肖永力坦言,“为了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了开发更多更大的成果来支撑公司的绿色生产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科研人员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敢闯创新‘无人区’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担当起我们一线科研人员的使命”。
素材来源 | 中央研究院
责任编辑 | 雷东升
点亮点赞、 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