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格子 遇见美好
冯骥才说:“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会还给你一把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遇见严寒也能欣赏冰花,遥望暗夜也能看到繁星,陷入迷雾也能寻得曙光。
日子就是在这喜喜忧忧中,缓缓前行,靠我们自己去调整视角和脚步......人退休后,自己待久了,容易对一些事情变得麻木,失了兴致,提不起精神。对琐事习以为常,对难事无能为力,对新鲜事不想太折腾。惯性地用熟悉的思维去理解一切,无形中漠视了事件的另一个方面,麻木地生活。已经退休5年,走过了刚刚退休时的兴奋,在生活一日一日重复之中,逐渐感觉空虚失落。
直到有一天,她被大家拽进了葫芦丝教室,才发觉原来有那么多同年龄人,都在追梦。
慢慢地,她打开了心门,不再是一个被时间推着走的旁观者。
曾经困扰她的“学不会多丢人呀”,反而成了其次,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一点点改变的快乐。
每学会一段乐曲,都如点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微光,却足以温暖到内心,那是希望。如此看来,退休后,让一个人变得麻木的,不是衰老,不是无聊,而是心中无光。
我读过一本书《到生活的甜处去》,收集了沈从文15部作品,包括熟悉的《边城》《龙朱》等。在上一世纪,平凡人要生存,有太多要受的苦。壮实的臂膀,晒黑了的面庞,不服输的性格,是时代留下的特征,也是与命运和解抗争的印证。 但无论生活多苦,主人公们都热爱着生活,内心纯净,甘甜。 老船夫为了外孙女翠翠,强忍丧女之痛,抗起家庭重担,操劳离世;舵主家的大儿子为了弟弟,放手爱情,却意外淹死。
故事里的众多人物,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苦楚,也都有自己的甜。就是这一丝丝的甜,让他们释怀了人生的无常,心中温暖,经营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特别喜欢编辑为这本书起的名字《到生活的甜处去》,
“他总是用一种善意,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因为写了多部爱情小说而被贴上“桃色作家”的标签、创作理念也与当时相违背、书稿文集被抄走没收、还被罚去清扫女厕。然而,沈从文并没有沉沦绝望。
他顺着命运的河拐了一个弯,放下了手中笔,不再在文坛上争名利,而是转而投身于文物研究。
在近八十岁高龄时,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生活铺来严寒时,一定还会带来一把火柴,就看你能不能点燃。
如同书页轻轻翻动,从书中到现实,再从现实回归心灵,反复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让生活失去色彩与活力的,往往不是外界的严寒、衰老,也不是无尽的空虚与挫折,而是内心光芒的黯淡。但,那束光没有走远,静静候在心门之后,待我们去推开、拥抱。它常常会变身成生活的不如意,以独特的方式,启示我们迈步。去感受,去寻找,去拐弯,去调整,平和一些,积极一些,找到那把火柴。
点亮。
—
END
—
感谢您读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