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体玩耍,是一辈子的游戏
美体
健康
2024-04-25 21:33
北京
我恢复规律运动其实也就3个月时间,起初是因为睡眠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善,朋友建议我不妨从其他方面入手。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惊讶地发现,不只是睡眠,免疫力、情绪、饮食等等许多方面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就连每年4月在漫天飞絮的北京一定会出现的过敏症状,今年都惊喜没有出现。就像蝴蝶效应一般,一个小习惯的变化带动了整个身体系统的连锁反应。今天来聊聊在“和身体玩耍”这件事上,我最近的发现和感受。当代城里人不再需要种地、采摘、狩猎等一丁点出门找食物的劳作,动不动坐办公室吹一天空调,动下手指就能收获早中晚的所有食物,可想而知循环往复身体会有多么缺乏流通机会。稍微看看各类研究报告就知道,健康方面如果只能做一个改变,就是运动。它不仅改善健康,全面延缓慢性病的发作,还能为大脑提供养料,甚至延长寿命,我们找不到其他方案比运动有更加神奇而明确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你和我一样,或许并没有什么减肥减脂的强烈需求,但在免疫力、睡眠、情绪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都可以试试从运动入手,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出现意想不到的成效。举个例子,以前我认为自己入睡困难、容易夜醒更多是精神和情绪方面的原因,加大运动量之后我发现可能主要是「身体不够累」。白天90%时间进行的都是脑力活动,身体并不觉得它自己有消耗巨大的能量进而需要休息,也就不容易进入沉睡状态。饮食方面也是,这几个月我前所未有地注意每一餐蛋白质的补充,因为没人比我更清楚每周付出了多少汗水,当然前所未有地希望它们乖乖给我转化成健硕的肌肉。我从小骨架偏小,体重偏轻,也绝对不是体育课最活跃的那群人,于是慢慢会有人对我说:你应该不是运动的人。我心想:对,我的确不是。但年纪越大我反而越是确定,不是这样的,我不喜欢的仅仅是体育课枯燥的跳绳、跳远和投篮,不热衷的仅仅是特别激烈的对抗性运动。成年后接触的游泳、普拉提、滑雪、滑板,我都可以比较快地上手。每个人哪怕只找到小小一项自己擅长的项目,都会帮自己把“不是运动型”这类标签给撕掉。别人如何认为不重要,是自己首先不要给自己贴上这一无是处的标签。当然,如果暂时真没发现任何适合自己的项目,也实在没空去运动场馆,把某一段通勤改成快走、爬楼梯、跑步就是“有氧”,把很重的快递自己从驿站搬上楼就是“力量训练”,这些属于「动起来」。我也是尝到一点“动起来”的甜头之后,才慢慢调高它在我时间安排里的优先级,把它变成规律的。举个例子,以前我是家里出了名的不干家务的人,做饭有阿姨,拖地有队友,我最多把脏衣服塞洗衣机洗一洗。后来愈发觉得自己一吃完就久坐的习惯很不好,现在只要有空就会拒绝让阿姨收拾,把收拾餐桌和刷碗变成了饭后小运动。这样想之后,做家务的心情都很不一样了。写这条推送其实是受一集播客的启发,是纵横四海最近发布的:《超越百岁》| 如何在100岁的时候,还能去滑雪?内容很长有点子烧脑,但还蛮值得一听的,是从“战略”的角度聊如何健康地活到超越百岁。其中一个“百岁老人,十项全能”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大概是说如果我们单纯用「健康」这种抽象概念激励自己运动,往往很难坚持下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例如还想去旅行、看世界、抱得动30斤的曾孙,甚至滑雪或者谈恋爱……不要觉得不切实际哦,它们的确是现存在世的健康老人正在做的事情。这样想想去运动,或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动力多了?因为退休后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可以享用,还会有力量完成年轻时未尽兴的爱好和活动,而不是只能躺在家里等待肌肉萎缩。大家知道“觉知、觉察、内观”是冥想很重要的部分,作为高敏人格,觉察从来不是难事,难的是情绪一来就特别汹涌和漫长,很难平静地与之共处。最近正好看了《不够善良的我们》的编剧导演徐誉庭的采访,很受启发。她讲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情绪应该就是快乐,但本来忧郁感伤愤怒全都是十分正常的情绪。现在她学会了一个很棒的技能:忧郁来了,就对自己说:“好,那我们给它三天,好好相处一下。”我也和一个教正念冥想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她给我的答案是:情绪就像海浪,只不过你的浪可能比其他人更高更大,所以你要学的是冲浪。今天聊的主要是关于身体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有人感兴趣的话,下次再聊聊具体的运动项目和时间安排~和朋友分享完今年的健康计划后,她说“你真是个狠人”。Well,在和身体玩耍这方面,做狠人没上限,我不介意和它玩一辈子的游戏。点一点,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