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日记2 | 以后会怎样,谁知道呢?
美体
生活
2024-02-20 22:03
北京
久违的拖家带口回乡过年,足足待了两周,感受和启发蛮多的,来分享一些松散的春节碎片。从毕业工作到结婚前大概有10年的时间,我对回家的态度是极其敷衍的,能不回就不回。倒不是担心被长辈催婚催育之类的,是和这座城市的心理距离还不够远,至少没远到让我有空间重新想象它。让人感觉最舒适滋养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亲疏有度、远近相安的,当你有能力离开ta, 才会真正爱上ta。若是积极和负面的能量都仰仗于同一个地方,就很容易陷入漩涡般的内耗里。1000公里,2小时飞机,4小时高铁,再加上告别十多年,这刚刚好的距离给我的离开和留下都留足了空间。现在看待故乡的眼光,介于老熟人和游客之间,在看见每一栋光滑平整的高楼同时,也看见了它曾经的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你以为它变得璀璨繁华了,扭头转到老城小巷里,抑扬顿挫的乡音和几十年前并无区别。有好长一段时间,老家的城市宣传slogan是“武汉,每天不一样。”,沿街的广告牌、路边热干面的纸碗上都印着这句话。身在其中的人很难体会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次回家,我总是被这种“不一样”的冲突感冲击和打动。我和这座城市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们不再相互需要,但牵绊永远不变,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关系了。不知道是我周围的人恰好比较松弛,还是如今的大环境下大家不得不给自己松绑,回家密集和亲戚朋友吃了几顿饭下来,一大感受是:大家都好松弛!先是见到好久不见的中学同学,尤记得几年前还在和我抱怨老公最近迷上了“雪茄”这种油腻又烧钱的爱好,天天应酬不着家,这次就变成了“各玩各的谁也别管谁真香”,我问“那你现在不担心他在外面玩得太花啦?”,她冷冷一笑道:“你不知道男人一过40体力下降成啥样,还能玩出什么花来哈哈?”然后是全家的年夜饭,正在本地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三的小侄女就坐在我旁边,得知她过几个月就要中考,姨夫举杯祝她考个好学校。刚放下酒杯,就听到嫂子(侄女她妈)拍了拍她的背轻声说,“没事,考什么学校都行。”家里这几个表哥表姐的孩子,不管是本地念书的还是从外地/海外回来的,几乎都没有什么夸张的青春叛逆期。哥哥姐姐们聊起孩子来全都是“一致对外”的,和娃们一起抱怨学校的奇葩规矩或是某个老师作业太多,没有一个当众埋怨娃学习不好不懂事,所以几代人一起吃饭也意外的一派和谐。亲子关系比学习成绩重要多了,似乎已经是不需要再被讨论的共识。武汉沈阳路一个破旧的菜市场旁边,有家小小的独立书店叫“跳星星”,如果你也对小众书店感兴趣,或许在不少独立书店榜单上见过它的名字。店主很任性地选择每天只开放16:30-19:30的三个小时,并在每个月最后7天店休。前两年去过一次一直念念不忘,这次又抽空去逛了逛。到那边是4点左右,门帘还没打开,但门口已经坐了10来个人在等待。下午4点29分一到,女店主用一把黑伞拉开了门帘,但开放的只有沿街那两、三平米空间,并且只卖二十几本书。每本都是她精挑细的,印了一些包含书目和简介的小册子发给前来的每一个客人。我以为书店里边的区域在打扫稍后就开门,所以一直在门口等待。这时发现店主自顾自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才意识到,后面的区域她根本不打算开放了。我好久没听到一个人用这样积极的声音说「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了,那语气不是气馁不是失望也绝对不是躺平,只是想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做好现在能做的每件小事情:比如每个月精挑细选出二十几本书,比如把它们郑重推荐给每一个前来的读者,比如收拾打扫好精力能够顾及的3平米空间.......因为当下过得用心且专注,以后会怎样,好像真的没有关系了。离开的时候,店主依然倚在门边看书,偶尔抬头招呼客人,瘦瘦小小但光芒万丈。点一点,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