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重点区域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是智库“十五五规划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仅做交流!
十五五规划研究32:
重点区域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
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区域如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等,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这些重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推进路径,提出加强域内省际协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实现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引言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这一背景下,重点区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承担着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农村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如何在这些区域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区域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重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京津冀地区
1. 发展方向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应聚焦于: -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市要素下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 绿色农业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 - 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科技资源,推动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2. 典型案例 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农场”项目通过引入智能温室、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精准化;河北省邢台市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粤港澳大湾区
1. 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应包括: - 农业国际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优势,推动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技术交流。 - 都市农业发展: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 - 农业科技创新:依托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创新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2. 典型案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产业园,吸引了大量城市资本和技术下乡;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鱼菜共生”技术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三)长三角地区
1. 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应注重: - 农业产业链整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 - 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 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2. 典型案例 浙江省桐乡市通过秀洲“槜李”品牌的打造,实现了传统农产品的高端化;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发展生态渔业,推动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四)长江经济带
1. 发展方向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保护屏障。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应包括: - 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并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 特色农业发展:发挥沿江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交通网络建设。 2. 典型案例 湖南省岳阳市通过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和生态保护双赢;四川省宜宾市通过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五)黄河流域
1. 发展方向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脆弱区。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应注重: - 节水农业推广: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 -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黄河沿线的生态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 特色农业发展:挖掘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区域性品牌。 2. 典型案例 山西省运城市通过推广耐旱作物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抗旱能力;河南省郑州市通过发展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加强域内省际协同
1.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各重点区域应成立跨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区域内农业农村发展事务。 2. 推动资源共享与合作 重点区域内的各省(市)应加强农业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3. 促进产业链分工与协作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产业链环节,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 推动区域间互补发展 发挥各重点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发展。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扶。 3. 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 在重点区域内建立统一的生态保护标准和治理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1. 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优先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项目。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 出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制定重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用地保障。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
1.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2.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智能农机、物联网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1. 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 加强涉农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2. 吸引城市人才下乡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 五、结论 重点区域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作用。
“十五五”时期,通过加强域内省际协同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区域可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以上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框架和初步研究成果。【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