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完善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机制研究》是“十五五规划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本人仅做“尝试性、非正式”课题研究,分享内容并非完整的成果,难免有失准确,仅作为一种思考框架和研究方式,供同仁参考。
如有缺漏纰缪,敬请指导!
内容提纲:
一、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经验做法
二、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乡村面临的制约因素
三、创新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合作方式的重点措施
四、政策建议
五、深化科技赋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七、结语
案例一中国农业大学
案例二中国农业科学院
案例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案例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案例五其他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涉农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乡村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旨在总结梳理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经验做法,分析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并研究提出创新合作方式的重点措施和政策建议,为“十五五”期间完善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机制提供参考。
一、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经验做法
1.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例如,湖南大学利用微生物技术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吉林农业大学研发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减少化肥使用量,福建农林大学研发的“以草代木”菌草技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 人才培养与培训
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涉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例如,福建农林大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研究院,承担乡村振兴相关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任务;吉林农业大学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培养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安徽农业大学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提升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的技能。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区的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例如,福建省武夷山市的茶农使用高校科技特派员为当地“量身定做”的茶树绿色栽培技术,实现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的大幅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带动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4.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咨询
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还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例如,支持高校开展乡村调查研究,聚焦乡村发展热点问题,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业生态建设等理论与政策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乡村面临的制约因素
1. 经济因素
乡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面临较大困难。此外,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周期长、不稳定,导致产业比较劣势明显,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2.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不足
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如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的需求。同时,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也制约了科技服务的有效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3. 人才流失与培养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活单调、事业拓展空间狭小等因素,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同时,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难以培养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 机制体制不健全
当前,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机制体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例如,科技特派员制度、志愿者制度等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和有效实施;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乡村地区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创新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合作方式的重点措施
1. 完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和定位;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确保科技、人才等资源下沉乡村的顺利进行;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2.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乡村地区、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主体的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升乡村地区的人才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强化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制度
推广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制度。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到乡村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和指导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培训和交流工作,提高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4.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乡村地区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乡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5. 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优化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强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乡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为乡村地区量身定制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和生活。
四、政策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政府应加强对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和志愿者的管理和考核工作,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4. 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参与
加强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参与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5.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深化科技赋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1. 智慧农业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农业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如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推动乡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特色农业与品牌建设
结合乡村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协助当地政府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挑战,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1. 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
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乡村地区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同时,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感。
2. 农民教育与技能培训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致富带头人。
3. 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深入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七、结语
完善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乡村机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总结梳理经验做法、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创新合作方式的重点措施和政策建议,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乡村下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在未来的“十五五”规划中,应继续加强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乡村地区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面胜利。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形成合力、持续用力,才能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和繁荣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案例一中国农业大学
当然,关于中国农业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具体案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介绍:
1. 科技小院模式
案例概述:
中国农业大学自2009年起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至其他地区。科技小院模式通过派遣研究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乡村振兴的典范。
具体案例:
·曲周科技小院:在曲周县白寨乡等地建立了多个科技小院,每个小院驻扎着3到5名研究生,他们与农民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四零”培训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洱海科技大会战: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洱海流域建立了科技小院,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通过科技手段保护洱海生态环境,同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模式被打造为流域环境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国家样板。
2.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梨树模式”
案例概述:
针对黑土地保护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团队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出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并在吉林省梨树县等地进行推广应用。
具体成效:
·“梨树模式”实现了增产5%至20%,节本2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6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梨树县时指示要把“梨树模式”向全国推广。
·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有效改善了黑土地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3. 农业高效用水模式推广
案例概述:
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团队扎根大西北30年,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石羊河实验站”,破解了石羊河流域农业节水灌溉、旱区农业绿色发展难题。
具体案例:
·石羊河实验站: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并在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这些技术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乡村振兴实验示范
案例概述:
中国农业大学在多地开展乡村振兴实验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支撑和模式创新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具体案例:
·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李小云教授在河边村成立了小云助贫中心,通过综合治理和精准扶贫措施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实验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和驻村帮扶的经典案例。
·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学校在昆明市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通过城市动能引入乡村、资产盘活和新业态发育等措施推动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这一实验为昆明市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5. 国际合作与交流
案例概述:
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与交流活动,分享中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
具体案例: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2022年,学校在非洲启动了“小豆子大营养”项目,通过推广豆类种植技术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和营养水平。这一项目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和支持。
·南南合作最佳案例:2018年,“小技术大丰收”玉米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奖项。该项目通过简单实用的农业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上案例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广泛实践和显著成效。通过科技支撑、模式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学校为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二中国农业科学院
在探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时,我们可以结合多个具体案例来展示其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的显著成效。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案例介绍:
1. 浙江“千万工程”中的科技支撑
(1)杨丰山村梯田保护与开发
·背景:台州市仙居县杨丰山村是典型的南方丘陵间村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劳动力外出,大部分梯田荒废。
·措施: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杨丰山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党建联建、组建专家团队、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和技术,推动梯田的保护与开发。
·成效:梯田面积由不到800亩扩大到近3000亩,每斤大米价格由5元提高到15元以上,村民返乡创业,成立多家强村公司,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显著增加,被誉为“浙东香格里拉”。
(2)遂昌县水稻制种产业发展
·背景:丽水市遂昌县拥有独特的山水田园优势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是“千万工程”中起步较早的地区。
·措施:聘请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担任县种子产业首席专家,推动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扩大制种规模。
·成效:制种产量显著提高,制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近2万亩,每年为我国南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良种,有力促进了农旅融合发展。
2. 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背景:平湖市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传统的肥水“直排”方式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措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发化肥农药双减、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等新技术,在平湖市广陈镇建成千亩水稻生产“标准地”示范区。
·成效:实现灌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田-沟-河-浜”水生态系统化治理,带动全市稻田建设全过程控制截污减排工程,为县域河流水质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3. 松阳县“碳汇茶园”建设
·背景:丽水市松阳县是全国茶产业十强县,为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开始探索建设生态低碳茶园。
·措施: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丽水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启动联合国粮农组织碳中和茶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国碳中和茶松阳试验基地”。
·成效:通过全生命周期评估茶叶生产的碳排放,提高土壤碳汇,减少投入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松阳县建成多个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茶园碳汇交易,进一步提升茶产业附加值。
4. 黑龙江省桦川县科技帮扶“桦川模式”
·背景:桦川县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帮扶的重点县之一,面临粮食生产中的诸多挑战。
·措施:构建“3+N”科技帮扶机制,形成“田间课堂”科技帮扶新模式。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提升黑土地力,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成效:筛选出多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示范区作物增产显著,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建成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作用,通过人才、品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综合帮扶,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案例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时,我们可以结合多个具体案例来展示其在农业科技支撑、产业带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案例介绍:
1.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
·背景:河庄坪镇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与红色文化传承区乡镇。2019年,河庄坪镇党委与西农合作,推进整镇域乡村振兴。
·规划制定:西农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河庄坪镇量身定做了“一核一带两翼八区”的乡村振兴规划,明确了以山地苹果、设施蔬菜、舍饲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
·产业带动:通过苹果新品种引种、果园花期霜冻实时监测和预报系统研发等技术示范推广,使全镇苹果产量提高了10%,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菌舰食用菌智慧工厂,带动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
·人才培养:西农选派乡村治理与发展专项研究生到河庄坪镇实践锻炼,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的人才。同时,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和技术培训,提升当地农民的技能水平。
2. 陕西省白水县苹果产业提升
·背景:白水县是苹果主产区,但面临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
·措施:西农在白水县建立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新品种引进、技术示范推广等措施,提升当地苹果产业水平。
·成效:当地苹果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苹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示范站还带动了周边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
3. 新疆喀什地区红枣产业升级
·背景:喀什地区原本红枣种植效益低下,品种不佳。
·措施:西农新疆昌吉农业(红枣)综合试验站专家在当地调研后,提出推广“七月鲜”等优良品种,并配套现代宽行栽培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
·成效:“七月鲜”红枣进入大面积推广期后,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万亩,增收超过2亿元,覆盖农户3200户以上。同时,试验站还积极推进其他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农技骨干培训等工作。
4. 宁夏海原县肉牛产业高端化发展
·背景:海原县肉牛产业是当地战略主导产业,但面临养殖技术落后、良种率低等问题。
·措施:西农与海原县人民政府、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专家团队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推广,提升当地肉牛养殖效益。
·成效:当地肉牛养殖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良种率提高50%以上,肉牛、奶牛养殖效益提高30%以上。同时,研究院还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5. 多领域科技助农服务平台建设
·背景: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农在多个领域建立了科技助农服务平台。
·措施:西农在全国8个民族省区分别建立了试验示范站、基地、科研院等服务平台,覆盖粮、果、畜、菜等8个产业领域。学校800余名多学科专家常驻农村,为农民提供精准科技服务。
·成效:这些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也为西农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地和案例资源。
综上所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通过规划制定、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施。
案例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在探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时,我们可以结合多个具体案例来展示其在农业科技支撑、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及院地合作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案例介绍:
1. 佛山三水大塘镇蔬菜产业发展
·背景:省农科院专家通过培育特色蔬菜品种,助力佛山三水大塘镇打造农业主导产业。
·措施:省农科院专家根据当地条件,培育出适合大塘镇种植的蔬菜品种,并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当地农民的种植技能。
·成效:这些特色蔬菜品种成为大塘镇的特色农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韶关翁源县、茂名高州市“双百行动”
·背景:根据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省农科院与韶关翁源县、茂名高州市签署了合作协议。
·措施:省农科院按照“县域所需、院校所能”的原则,制定科技服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开展多样化、多领域合作共建。
·成效:通过科技支撑,助力翁源县和高州市的乡村振兴,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3. 怀集县蔬菜产业发展
·背景:怀集县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适合发展蔬菜产业。
·措施:省农科院蔬菜所与怀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了《怀集县岭南蔬菜之乡研究院建设协议书》,进一步落实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制定、项目合作、品种引进、品牌打造等具体合作内容。
·成效:推动了怀集县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蔬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4. 汕尾海丰县多产业合作
·背景:海丰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油粘米、蔬菜、莲花山茶、畜牧水产等产业。
·措施:省农科院围绕海丰县的多个主导产业,与当地开展紧密合作,提供科技支撑。
·成效:通过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 云浮罗定丝苗米产业突破
·背景:罗定市以丝苗米产业为主导,但面临技术瓶颈和产业升级需求。
·措施:省农科院选择以丝苗米产业为突破点,推动当地丝苗米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成效:通过科技支撑,罗定丝苗米产业得到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
6. 江门恩平马铃薯产业发展
·背景:恩平市具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市场潜力。
·措施:省农科院重点推进恩平市马铃薯订单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推动马铃薯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成效:马铃薯产业成为恩平市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7. 院地合作模式推广
·背景:省农科院积极推广院地合作模式,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措施:通过共建地方分院、专家工作站、研发机构等方式,将科技资源下沉到基层,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成效:院地合作模式的推广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8.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
·背景:省农科院实施全员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技服务。
·措施:全院有12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成效: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综上所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与服务,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案例五其他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
当然,以下是一些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服务乡村方面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它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案例概述:
2024年,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发起以“乡村振兴志愿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来自湖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约800余名农科研究生志愿者,深入全国各地乡村,开展了一系列支农、支教和技术指导活动。
具体案例: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与“蚕桑科技小院”师生组成的“丝路”志愿服务团,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开展蚕桑科技支农活动,提供桑树田间管理和养蚕育蚕的技术指导,助力当地打造特色蚕桑产业。
·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博士团:积极响应“百名博士老区行”号召,为洛阳红里村的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术指导,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
2. 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案例概述: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循声问道”推普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等新兴村,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分发推广手册、举办趣味游戏、组织诗词朗诵等方式,提高当地村民的普通话水平,促进乡风文明和经济发展。
具体成效:
·实践队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多渠道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营造了浓厚的推广氛围。
·通过数据分析和调研,形成了《关于乡村振兴视域下蒙古族普通话推广赋能工作调查研究》报告,提出了优化路径。
3. 科技下乡助力农业技术普及
案例概述:
昆明市科技局在2024年组织了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发放乡村振兴科普读物、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将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民手中,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具体活动:
·现场发放《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经济林果栽培》等乡村振兴科普读物600套。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
4. 中国农科院科技支撑“千万工程”
案例概述:
中国农科院在参与浙江“千万工程”过程中,通过人才、品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科技帮扶,形成了依靠农业科技支撑乡村绿色发展的典型案例。
具体案例:
·水稻研究所和茶叶研究所:培育出“中浙优”“中茶”等优质水稻和茶叶品种,并在浙江示范推广,促进农业收入大幅提高。
·杨丰山村案例:通过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努力,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和绿色栽培技术,带动村民返乡创业,实现梯田面积扩大和收入提升。
·松阳县案例:与环发所合作建设“中国碳中和茶松阳试验基地”,推动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提升产业“含金量”。
5. 涉农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案例概述: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通过“一村艺景”项目团队,组织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走进乡村,从村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提升、文化IP打造等方面,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具体做法:
·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户一景观、一墙一小品”的建设目标,量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运用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元素,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科技支撑、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