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重要农产品周期性波动规律及风险防范研究》是智库“十五五规划专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一,仅做交流!
十五五规划研究34:
重要农产品周期性波动规律及风险防范研究
重要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是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其波动规律和内在机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和市场稳定。
本文以玉米、生猪、生鲜乳等重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周期性波动规律和内在机理,并结合相关扶持政策和调控机制的不足,提出促进产业平稳有序发展、保障生产者合理收益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引言
重要农产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稳定,还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玉米、生猪、生鲜乳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频繁,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种波动既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也与政策调控、自然灾害、国际贸易等因素密切相关。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在此背景下,研究重要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及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要农产品周期性波动规律及内在机理
(一)玉米
1. 波动规律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和工业原料。近年来,玉米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上涨周期:通常出现在种植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或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
下跌周期:则多发生在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或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时。
2. 内在机理
玉米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供需关系:玉米价格受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当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趋于下跌;反之则趋于上涨。
政策因素:国家的收储政策、进出口政策和补贴政策对玉米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例如,临时收储政策曾导致玉米库存积压,进而引发价格下跌。
国际市场传导:玉米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农产品,其价格受国际市场需求和贸易政策的影响显著。
3. 历史案例
2016-2017年,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国内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18-2020年,随着种植面积恢复和库存释放,玉米价格又进入下行周期。
(二)生猪
1. 波动规律
生猪养殖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生猪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猪周期”特征:
上涨周期:通常出现在生猪存栏量减少、疫情暴发或饲料成本上升时。
下跌周期:则多发生在生猪存栏量增加、市场供应过剩或消费需求下降时。
2. 内在机理
生猪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供需关系:生猪养殖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约12个月),养殖户往往根据市场价格调整养殖规模,导致供需关系失衡。
成本推动:饲料价格、疫病防控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变化对生猪养殖成本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价格。
政策干预:政府的生猪养殖补贴政策、疫病防控政策和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规模和市场价格有重要影响。
3. 历史案例
2019-2020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生猪价格出现暴涨;2021-2022年,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增加,生猪价格又迅速回落。
(三)生鲜乳
1. 波动规律
生鲜乳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近年来,生鲜乳价格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上涨周期:通常出现在奶牛存栏量减少、饲料成本上升或进口乳制品减少时。
下跌周期:则多发生在奶牛存栏量增加、市场需求疲软或进口乳制品增加时。
2. 内在机理
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内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供需关系:生鲜乳的生产周期较长(约12个月),养殖户往往根据市场价格调整养殖规模,导致供需关系失衡。
成本推动:饲料价格、疫病防控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变化对生鲜乳生产成本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价格。
进口替代效应:进口乳制品对国内市场形成了较强的替代效应,导致生鲜乳价格波动加剧。
3. 历史案例
2018-2019年,由于奶牛存栏量减少和饲料成本上升,生鲜乳价格出现上涨;2020-2021年,随着奶牛存栏量恢复和进口乳制品增加,生鲜乳价格又进入下行周期。
三、相关扶持政策和调控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玉米
政策不足
临时收储政策:过去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库存积压和市场价格扭曲。
市场化收购机制:当前市场化收购机制尚未完善,难以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关系。
调控机制不足
储备调节机制:国家储备调节机制不够灵活,难以及时应对市场波动。
国际市场应对机制:对国际市场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二)生猪
政策不足
补贴政策:生猪养殖补贴政策缺乏精准性,难以有效激励养殖户稳定生产。
疫病防控政策:疫病防控政策和技术推广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降低疫病风险。
调控机制不足
产能调控机制:生猪产能调控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有效平滑“猪周期”。
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市场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波动。
(三)生鲜乳
政策不足
收购保护价机制:生鲜乳收购保护价机制执行不到位,难以有效保障养殖户收益。
质量监管政策:生鲜乳质量监管政策和技术手段不足,难以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调控机制不足
供需调节机制:生鲜乳供需调节机制不够完善,难以有效平滑市场价格波动。
进口替代应对机制:对进口乳制品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不足,难以有效维护国内市场稳定。
四、促进产业平稳有序发展、保障生产者合理收益的目标思路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调控机制,促进玉米、生猪、生鲜乳等重要农产品产业平稳有序发展,保障生产者合理收益,维护市场稳定。
(二)具体思路
完善市场化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化收购机制和储备调节机制,增强市场调节能力。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精准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养殖户和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
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市场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波动。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玉米
完善市场化收购机制
推进玉米市场化收购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
优化储备调节机制
建立灵活的储备调节机制,增强市场调节能力。
加强国际市场应对能力
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监测和应对能力,制定灵活的进出口政策。
(二)生猪
完善产能调控机制
建立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平滑“猪周期”。
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推广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和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优化补贴政策
制定精准的生猪养殖补贴政策,激励养殖户稳定生产。
(三)生鲜乳
完善收购保护价机制
建立健全生鲜乳收购保护价机制,保障养殖户收益。
加强质量监管与技术推广
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和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优化进口替代应对机制
加强对进口乳制品的监测和应对能力,维护国内市场稳定。
六、结论
重要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是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现象,其波动规律和内在机理复杂多样。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调控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平稳有序发展,保障生产者合理收益。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要农产品周期性波动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上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框架和初步研究成果。【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