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途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正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卓然的生动写照。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目前,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6.16%,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预计在“十五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将展现出以下新的趋势,需要我们提前认识并积极应对。
首先,城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增加。
在城乡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在经济层面,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城乡要素的流动将更加顺畅,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展。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加速产业振兴。
在空间层面,城乡基础设施和交通、信息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乡空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将得到提升。
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在生态层面,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城乡建设将不断推进,这将要求我们在城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进行更多的变革。
在理念层面,我们需要在经济、空间、社会、生态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居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因此,“十五五”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扩张,而是要以人为本,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转变。
其次,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对农村转移人口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需要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以吸引和容纳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
目前,中国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正在稳步推进,“19+2”的城市群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在“十五五”期间,随着国家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将更加完善。位于城市群、都市圈辐射范围内的小城镇应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明确自身定位,以此为契机,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需要关注人口回流对城镇化的影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内地务工人口回流现象逐渐增多。这要求地方政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以适应人口回流带来的城镇化新挑战。
(2020年整体城镇化率和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目前,由于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等因素,从内地到沿海地区务工的人口回流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这部分人口在城市工作多年,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难以适应原有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倾向于留在县城。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解决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医疗等基本问题,努力解决回流人口的城镇化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