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研究:
《“十五五”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研究》
一、引言
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在“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乡村建设行动将进入关键阶段,需要系统总结前期成效经验,梳理短板弱项,分析未来形势与发展趋势,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以确保乡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乡村建设行动的成效经验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交通设施:截至2023年,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农村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还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供水设施:2023年末,全国96.0%的村通自来水,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的户比重达到98.7。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电力设施:农村用电量从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23年的7991.9亿千瓦,农村电气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支持。
通信设施:农村通信网络覆盖不断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高,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医疗卫生: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教育文化:农村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垃圾污水治理:截至2024年底,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建设:乡村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绿化水平提高,乡村风貌更加美丽。
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产业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日渐红火。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达到14.7%。
农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9万亿元,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三、乡村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足
设施老化: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需要更新改造。
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教育医疗:农村教育资源和医疗水平与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人才短缺。
养老保障: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人居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低,部分地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
长效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部分设施建成后缺乏有效维护。
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产业规模小:乡村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人才短缺: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未来5—10年乡村建设形势特点与发展趋势
形势特点
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并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转移,但同时也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一些人才和资源将回流农村。
科技与产业变革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等将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生态环境约束趋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乡村建设将面临更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发展趋势
基础设施现代化:未来乡村基础设施将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升级。
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人居环境生态化:乡村人居环境将更加注重生态化建设,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将成为重点。
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将加快融合发展,形成“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多元业态。
五、“十五五”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到2030年,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公共服务更加便利,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乡村产业更加兴旺,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具备条件的乡村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具体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智能化、现代化升级。
公共服务提升: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人居环境改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产业发展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乡村治理优化: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
六、“十五五”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措施建议
强化政策支持
财政投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乡村建设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
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完善要素保障
用地保障: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流程,保障乡村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人才保障:加快培育乡村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农村,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乡村建设。
创新实施机制
规划引领: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优化村庄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建设。
农民参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确保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农民。
长效管护: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加强科技支撑
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七、结论
“十五五”时期是乡村建设的关键阶段,需要在总结前期成效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短板弱项,对标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科学谋划乡村建设行动。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要素保障、创新实施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让农村成为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美好家园。【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