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研究
——面向“十五五”时期的路径探索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2%,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为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以及国际农业竞争格局变化,我国农业科技在核心种源、智能装备、生态化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
本文立足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系统分析问题症结,提出“十五五”时期推进藏粮于技的战略路径。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核心、地方农科院为支撑、高校与企业协同参与的创新网络。
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联合多省农科院开展的“黑垆土长期定位试验”,通过40余年数据积累,揭示了土壤水肥协同增效规律,为西北旱作区增产提供理论支撑。
(二)关键技术突破成效显著
1. 良种培育:抗逆高产作物品种研发加速推进,如陇东旱作玉米适水密植技术使亩产提升15%-20%;
2. 绿色生产:生物降解地膜、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面积超3亿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升至41%以上;
3. 智慧农业:天下粮道(广东)公司构建的数字化种植监测系统,实现农田环境实时感知与精准管理。
(三)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通过“专家+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全国建成超5万个农业科技示范点。2024年平凉市农科院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带动当地玉米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农业科技支撑的难点与差距分析
(一)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
1. 种源自主性不足:部分蔬菜、畜禽种源依赖进口,如白羽肉鸡种源进口占比达90%;
2. 高端装备依赖度高:智能农机传感器、导航系统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
3. 生态技术储备薄弱:旱作区抗旱节水品种研发滞后,西北地区因气候变暖年均土壤失墒量增加8%-10%。
(二)创新转化链条存在堵点
1.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仅为0.08%,低于发达国家0.3%的平均水平;
2. 企业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全国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不足5000家,且成果转化率低于40%;
3. 小农户对接难:西南山区超60%农户未接受过系统化技术培训。
(三)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
| 指标 | 中国 | 国际先进水平(荷兰/美国) |
|--------------------|------------|--------------------------|
| 农业劳动生产率 | 0.4万美元/人 | 7.3万美元/人(荷兰) |
| 智慧农业渗透率 | 25% | 70%(美国) |
| 农业碳排放强度 | 1.2吨/公顷 | 0.6吨/公顷(德国) |
四、“十五五”时期推进藏粮于技的总体思路
以“强基础、破瓶颈、促融合、重生态”为主线,构建“四链协同”发展体系:
1. 创新链:聚焦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农业等“十大关键领域”;
2. 产业链:打造“实验室—试验田—产业园”一体化成果转化平台;
3. 人才链:实施“神农英才计划”,培育百万名高素质职业农民;
4. 政策链: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五、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打赢种业翻身仗
1. 建设国家种质资源库2.0版,实现20万份资源数字化管理;
2. 启动“基因编辑2.0”专项,创制抗逆高产新品种(如耐盐碱水稻、耐旱玉米);
3. 支持隆平高科、先正达等领军企业组建跨国研发中心。
(二)突破智能装备瓶颈
1. 开发适应山地丘陵的小型智能农机,2026年实现丘陵地区机械化率60%;
2.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集成北斗导航、高光谱遥感等技术;
3. 推广天下粮道数字化管理经验,建设100个智慧农业先行区。
(三)构建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1. 扩大黑垆土改良技术应用,到2030年提升西北旱区耕地质量等级0.5级;
2. 发展“光伏+农业”模式,在黄河流域建设50个生态农场示范点;
3. 完善农业碳交易机制,推动减排固碳技术商业化应用。
(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1. 建设县域农技推广“特派员+”制度,实现每万亩耕地配备1名专职技术员;
2. 开发“农技云平台”,提供在线诊断、远程培训等精准服务;
3. 复制平凉市农科院“基地+合作社”模式,打造500个科技小院。
六、保障措施建议
1. 强化制度保障: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设立“藏粮于技”专项考核指标;
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8%,设立200亿元农业科技风险基金;
3. 深化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创走廊;
4. 培育新型主体:对采用新技术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每亩50元补贴。
七、结语
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是一场涉及理念革新、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
面向“十五五”时期,需以全局性思维统筹科技创新全链条,以革命性技术突破资源约束天花板,以包容性政策激活多元主体活力。
唯有如此,方能在端牢中国饭碗的同时,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农研引擎】
农业农村十五五规划、乡村振兴规划
咨询电话:15010366023
日本乡村更新运动:从“偏远乡村”到“绿色硅谷” 的乡村振兴"运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