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工作多年仍懵懂无知的“老新人”并不少

文摘   2024-11-05 20:53   河南  


1

有的人,工作多年,交出来的东西不禁让人怀疑他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拿不出手的东西被他爽快地拿出了手,稚嫩而且让人无语。姑且称之为职场“老新人”。

老,是因为工作好几年,已经不是职场小白了。新,是因为虽然工作好几年,却对职场应该懂得的讲究和规矩浑然不觉。

要是有人提醒点醒,或许“老新人”就会成长为职场“老人”。要么没有人提点,而且自己又从来没想过职场除了业务之外更多的层面,那么就可能在这方面懵懂无知。

要么有悟性,要么有人指点,要么耳濡目染,要么摔过跟头学会了……认知是需要底账和交学费的。

按理说,新人会犯的错误,在职场初期就会被指出、被批评、被纠正。但有的人,毕业之后置身于相对宽松宽容的环境,旁边的人看破不说破,大家都看到这个新人的问题,却不会当面指出来,于是新人继续犯错,继续浑然不觉。

这就不得不提到,初入职场的时候,有个好的领路人有多重要。

2

直观感觉到自己的一些蜕变,是在工作几年之后。

当时遇到的一位直接领导,对于我身上的缺点,直接严厉地指出来,比如提醒我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让我少惹人;要求我具备服务意识,该做什么的时候要立即上手,不要等领导提醒了才想到。一些简单的端茶倒水、保障领导的事情,一般人可能无师自通了,可是我属于无意识的那种,因为我之前脑子里没有这根弦,觉得为什么要“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呢?对这类事情充满了排斥。

慢慢地,熟悉了这些服务之道、逢迎之道后,反而觉得这些外在的形式不代表什么低人一等、伺候人,它是在用一种相对更加卖力的方式展示善意。让人觉得不愉快的,并不是善意,而是过于“卖力”了,所以在正常和过于卖力之间,做到正常就可以了,不用因为“卖力”而显得谄媚。

有客人来家里做客,给客人端杯水倒杯茶不是应当的吗?工作中也是如此,是社交礼仪的范畴,到不了什么“孔乙己的长衫”范畴。

还有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等,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合适的方式,如春风拂面,让人觉得舒服能够接受;不合适的方式,会把人噎住或者堵住别人与之沟通的欲望。工作场合中,大家不会无条件地包容你,只会因为你说了难听话或不礼貌的话而记恨你、疏远你,转头在民主测评或者民主投票的环节给你暗中使使劲儿。而且,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也是为了让自己少耗费心理能量、让人际关系更加丝滑。

我的那位直接领导,在刚开始的时候经常敲打我,有时候还会怒目而视,搞得我一有会议、一有领导来就进入快速运转模式,疯狂地观察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领导又出现了什么新需求等。敲打归敲打,也是那段时间让我摆脱了蒙昧状态,开始上道了,但与此同时,又有点扭曲。

为什么说扭曲?因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很消耗人的精力,当你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多件小事时,就无暇顾及更大的事情、更长远的事情。形式主义是为层级制服务的,当你投身于层级制的这一套仪式中,其实就认同了层级制的逻辑,当对这些东西乐此不疲的时候,人就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扭曲中——为他人提供权力体验,自己接受层级制设定,幻想有一天也享受别人的优待。

没必要从懵懂进入扭曲。这些东西,知道而且会,就可以了,不应该也不建议变成个人不懈的追求,就像前文说的,正常就好,不必“过度卖力”。

3

有哪些“老新人”特征呢?就是本来应该会的却不会,应该具备的意识和敏感性却不具备。

第一,会写一份合格的公文。

公文入门很简单,里面门道很深,越往里走难度越大。平时专注于业务、没在综合保障部门历练过的人,可能疏于这方面的训练。

领导让你拟个会议通知,会议通知的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反馈要求、注意事项……等要素都知道要写进去吗?有的人没意识到正式的会议通知得加个标题,有的人不知道下发会议通知要用单位便签红头再加盖公章,总之各种各样的情形。

类似的还有调研方案、请示、工作报告,都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单位、条线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不知道怎么写,多看看之前的人写得比较规范的样本学一学,找本书或者上网搜一搜(不是直接搜百度,而是从官方网站搜索gov.cn会质量更高)。

看似一个小请示,对于干事由头怎么措辞、怎么打动上级领导同意你干这张工程、怎么争取资金,都是关键细节。这些,是大领导重点关注,也是本单位领导会给你修改润色的部分。多学学这样,是公文写作“换位思考”意识的重点。

第二,知道办会时候基本注意事项。

端茶倒水,听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实际做的时候,要清楚对方的喜好,比如喝红茶、喝绿茶或者只喝白开水;清楚到达的时间,提前放好茶叶,最好提前五分钟泡上,且加水半杯多一点点即可,别倒满;观察对方的杯子里快没水了,走过去满上;有杯盖的时候,加水时候杯盖别扣在桌子上……

桌牌摆放,不是随便摆,是讲究次序的。按照职务职级等,依次摆放。有的是42135,有的是4213。平行摆放的话,无论怎么摆,二把手在一把手的左手边。

负责组织一个会,提前发了会议通知,参会人员有没有反馈?多少人请假了因为什么原因都要清楚。距离开会还有10分钟,参会人员没来的用不用打电话催一催,拍照摄像人员是否到位,这些因素都要心中有数。

第三,宣传照片至少过得去。

自己拍了照片发朋友圈,知道要修图,把看着好看的再传上去。

工作中的照片,有的人一点也不讲究,把领导开会接电话的、抽烟的、神情不好看的,就放出来了,完全不顾及领导的感受和观者的感受。

一张合格的照片,考虑里面人员是否合适,要特写就特写一位领导,要全景就全景;查看里面人员的神情是否自然,如果某个人抓拍瞬间神情特别奇怪,或者有正在打电话、玩游戏等不妥的场景,那就放弃这张照片;涉及领导的,尤其是注意佩戴物品、首饰、衣服logo等,是否合适,当然现在的领导一般都有自觉意识。

之前有一次,我拿相机拍了张照片,打算用作新闻稿。领导看了,哑然失笑:“你把两位领导拍在一张照片上,不合适啊,要特写就一个人特写,要么就好几个人。”是啊,我都没意识到不妥,差点闹出了笑话。照片这方面可以参考新华社或人民日报的照片拍摄,学一学其构图和细节。

第四,和别人说话有分寸有余地。

在说话这件事上,还挺有研究琢磨空间的。话说好了,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话说难听了,会推走本可以团结的人。

不是不说,也不是多说,而是保持一种平衡,能够有效地表述意思、团结周围的人,还有自己的边界意识。刚开始的时候,新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话太多,把应该跟家人、朋友说的话,一股脑说给同事听,有些好事者就会散播或者用来判断对待你的方式,暴露自己是得不到他人亲近和尊重的,少说自己的、家庭的事情,少说体现自己优越感的事情,把展示优越感的机会让给与你交流的人。到下一个阶段,因为多少吃亏,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冷漠什么也不说,这样封闭自己也没啥好处,还是要说,与人为善地说,如果能在工作之余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私交,对于工作推进是必要的支持力量。

工作场合,大家流动很快,没有随心所欲和理所当然,有些话会伤人的就不要说了,有些该抗争的话也要说,暗地里不要说任何人坏话,大多数时候尽量平和地、礼貌地沟通,毕竟引发强烈的情绪不是目的,表达意思才是目的。

总结起来,不说硬话、不说坏话、不说体己话,是对职场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第五,如何用流程保护自己。

有的人嫌麻烦,放着一套齐备的流程不肯用、不肯照章办事,偷工减料、想走捷径,结果走了弯路,得不偿失。

很多人刚参加工作,会看不惯繁琐流程,觉得这些流程一律没必要。其实,有些必要的流程不是没事找事,而是经过多少人摸爬滚打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减少错误的工作机制,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效率,但是对于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安全性、均衡性是有必要的,不完全是A4纸上雕花。

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会出来这样一套流程,这个流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规避什么风险?如果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流程改良完善也不迟。

先熟悉、适应了之后,学会用流程来保护自己,该走的决策、审核等流程一个也别少,万一出事了,层层有把关,不至于把责任全压在自己这里。尤其是涉及重大工程项目等,走流程就是保护自己,签字的时候要谨慎,做好重要环节留痕。单位里老大经常督促大家按时上会研究、照章办事、履行流程等,确实是有此考虑,不然各种检查迎检等会把人搞得无力应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职场讲究或者说职场规矩。多留心观察,学一学其他人怎么做。或者就当自己初入职场,上网搜一搜,会发现很多细节自己可能从没注意到、考虑过。

呆小萌的杂货铺
记录自我成长的路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