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基层治理隐约失序,从偏远县到发达城市都不能完全幸免。另一方面,“精英”忽视私德,且和全民勒紧裤腰带的大气候隔绝,上下不能共情。基层躺平,以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不推不动,上面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上面没叫做的,坚决不做;而上级部门呢?恨铁不成钢,认为都是基层干部要么吃拿卡要、要么阳奉阴违、要么躺平摆烂,才导致上面的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打折扣。上级对下级天然不信任,仿佛如果不严格地监督和检查,每个人会不负责任并且随时准备偷懒。为了能够全面地掌控基层,就衍生了监督考核的泛滥,一杆子通到底,生怕基层没事干,隔段时间一个工作清单,换个时间又是工作提示,还随时有紧急通知。基层普遍存在“治理空转”现象,疲于应付上级的各项任务,却未必真正把工作落到了实处,慢慢就沦为以形式主义对抗形式主义,躺平不作为等。
真正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推动经济发展。任何时期社会都在产生着矛盾,只是经济上行期间,人们有收入,有盼头,有些问题被掩盖了,社会问题的处理周转的空间大,可以逐步处理;而经济下行,人们收入下降,未来预期比较消极,以往的社会问题也被揭开盖布,暴露在聚光灯下。经济下行,很多人都会停下以往忙碌的节奏,去琢磨,原因是啥,这一琢磨,很多问题就被揪出来了。
在“一文说清中国社会的困境”文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的困境,在于我们市场化了,又没有完全市场化,我们的劳动和需求一直在错配,我们的价值产出效率一直都不高,所以我们看似一直在生产,一直很勤劳,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做的都是无用功。内卷内卷,什么是内卷?没事情做,大家都去挤着一件事干,才会内卷,都说中国人太多了,怎么不说这么多中国人,能干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少呢?
很多人以为中国的问题在于有些资本家太坏,贪污的人太多,其实完全不是,这些都是小儿科,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过于相信集中决策的正确性,太相信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的确可以办成大事,但往往牺牲了无数的小事,且很多人没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大事本身,很可能就是错的,我们一直在计算一些小处的得失,但其实很多时候在系统层面上,已经大错特错了,这才是国民财富最大的失血源。
还有许小年在《回荡的钟摆》一书中中对成功的改革和失败的改革进行分析,指出历代改革只有一头一尾成功了,也就是商鞅和秦孝公的变法、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成功了,其余的改革或变法都宣告失败。在文中论述了为什么改革要强调基层创新?因为基层民众贴近市场,他们的制度创新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第二,基层的创新是“激励协调”的,他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没利的不做。改革的策略不能单纯强调顶层设计,应该是顶层放开,加上基层创新。由顶层及时总结基层的经验,把基层的经验变成政策和法律在全国推广。
当前过分重视顶层设计,缺乏基层创新,诚然基层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及整体视野,但是基层作为我国行政体系的最末端,镇街这一级更是五级行政体制的最末端,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是我国行政系统的最基本的环节,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策的执行最终的落脚点都在基层,都需要依靠它来实现。
当然我们也无须悲观,在经济转型期,我们要对国家未来有信心,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时间、要有耐心。有的时候不是不作为,而是因为利益牵扯需要等待契机,需要顺势而为。理解是前提,我们还需知,社会是你我的社会,国家是你我的国家,损国家一分,社会损十分,伤社会一分,群众损十分。最终都会报应到我们自己身上,埋没了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