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也是手掌,就像领袖也是领和袖一样

财富   电视剧   2024-07-11 10:01   湖南  

最新十篇爆款文目录

8、中央政府领导集团只有的朝事没有国事

9、军政监三权同时授予一人是政治自杀

10、最高统帅的思维之障贻误何止千年

11、卖官鬻爵泛滥就是政权谢幕的开始

12、政治衰败的最早迹象显现在经济衰退

13、最高领袖书生意气的施政手段害死人

14、军权一咳嗽政治就感冒

15、最高领袖打破平衡必然以吏治溃烂为代价

16、最高领袖乾纲独断背后竟然是庸官成群

17、有哪些高官是被最高统帅明升暗降的

《二号首长》任意一章节,请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目录索引

可关注我的小说连载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尚书省乃唐代中央政府组织最庞大的机构,其建筑亦相当庞大。


总办公厅名为都堂,两旁为左右两厢,吏户礼三部在左,兵刑工三部在右。由左右仆射分领。


每部分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


每部之第一司即为本司,如吏部之第一司为吏部司是。其余各司各有名称。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


前面较多谈了三省制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两个省,主要是由内廷转向外朝,原本属于皇帝的两个秘书厅。


现在来重点谈一谈尚书省。


要谈尚书省,先要介绍一下尚书。


钱穆先生在第一讲《汉代》中,已经介绍过尚书一职。皇帝的内廷有六尚,分别是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和尚书。


尚书其实是一个皇帝身边的小官,主要职事是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的秘书。


尚是掌的本字,手掌向上的意思。今天我们叫领导一律叫首长,首长也是手掌,就像领袖也是领和袖一样。中国文字的味道很有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咀嚼一下。


后来尚字被皇帝专用,就在下面加了个手字,专指掌之义。可见,尚书也就是掌书,也就是管理皇帝的文书信札图籍,虽是小官,可毕竟是皇帝的身边人,加了一个尚字,就大了。尚书也是上书,专替首长管理图籍。


汉武帝为了强化君权,控制和削弱相权、太尉权以及御史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且关键的措施,原本由三公审阅的公文奏章等,件件都要御览御批。


这类文书极其重要,不能轻易假他人之手,必须得尚书传递。


经常跟宰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打交道,哪怕是小秘书,毕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是皇城内的钦差,甚至是贵为三公,也在尚书面前低声下气,恭敬有加,尚书的职权,见官大一级,想低调都不能。


一个或者此前的四个尚书,自然干不了这件事,而且容易专权,皇帝自然不放心。加上皇宫内还有一些事务,此前的四个尚书,如果都派到外朝传递去了,皇帝身边就没人了。于是,皇帝增加了很多尚书,专门组成了一个部门,成立了一个秘书处或者办公厅一类的机构。既然是部门,自然要有人管理,所以设一个尚书主管,称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此人又兼谒者主管,所以也称中书谒者令。


尚书负责传递,谒者其实也负责传递。看起来似乎职责有些混淆,其实不是。


尚书负责传递的是公文。公文是密封的,尚书看不到,送达后仅仅拿到签收凭据即可,所以仅仅只是一个投递的活儿。


谒者传递的是圣旨,代表皇帝本人到达,代皇帝宣旨。谒者履职,代表皇帝。


可见,谒者之职,比尚书更为显要。同样的道理,皇帝如果高高在上,不管事,国家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遇到汉武帝这样所谓历史上的明君,把差不多所有大臣的权都收起来,握在自己手里,事就多了。而这么多事,皇帝一个人一双手,肯定忙不过来,所以,谒者也扩大成了另一个秘书处。秘书处也有一个首长,称为谒者令。


仅仅尚书处和谒者处,就足以组成一个当代的办公厅。


这两个处既然是皇帝的办公厅,就需要设一个总负责,最初,由中书谒者令为总负责,既兼中尚书令,也兼中谒者令,又设两个副职,尚书仆射和谒者仆射。


中书谒者令这个官称,字数太多,叫起来麻烦,习惯上,大家叫其中书令。又因为尚书多而谒者少,又属于同一个部门,后来干脆称为尚书令。


这个部门的官员,最初全部由宦官担任。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先后为中书令,权倾内外,真正是见官大一级,连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也不得不对其唯命是从,毕恭毕敬。


不仅三公,九卿更是如此。三公九卿之下,就算想见尚书都难,还要托人找关系行贿送礼。相反,尚书如果要整某个人,那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的事。


一个小小的尚书,竟然权倾一时,自然引起诸官的不满。


皇帝自然清楚这一点,却又不能不用,因而提升尚书的品级。即使如此,仍然不能平复朝官的不满,所以,皇帝不得不又退一步,不仅宦官用尚书,外朝官,也用为尚书。


就这样,尚书一职,由内廷走向了外朝。并且,不同品级,都有尚书,所不同只是在尚书前面加定语,品级最高的尚书,为尚书令,而其下,哪一个部门,则在尚书前加部门名称进行区别,如礼部尚书、吏部尚书。


此前,尚书令,只是一个简称,而且是一个非正式任命的职务。现在,尚书令正式定名。


由此而始,形成了一种尚书现象。


我写的小说《二号首长》,但凡有读者见到我,第一个问题便问,你是不是非常熟悉官场?我说,我不熟悉。听者都不相信,觉得我不肯说真话。


对此,我也不便解释。毕竟,我确实是不懂。我写《二号首长》,重点不在写官场内的那些人和事,而是写二号首长现象。所谓二号首长现象,也就类似于古代的尚书现象。


类似于尚书现象,当今也有一个职务,最初的职责和秘书相似,只不过是一个负责记录的小秘书,如同政事堂的执笔。政事堂执笔的职位还非常高,通常是轮值主席,属于政事堂的最高官。而这个小秘书,其职责相当于今天法庭的书记员。后来渐渐职权越来越大,成为了最大的行政官员。


尚书一职,由内廷走向了外朝,身份就显赫了,在西汉已经成为政府机要部门,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东汉刘秀登基,为了更进一步削弱相权,设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为宰相,实际是虚置。实权落在尚书手里,在少府之下设尚书台。


名义上,尚书台主掌皇帝御旨事务,设尚书令、尚书仆射各一人,尚书令是正,尚书仆射是副,又设左右丞各一人,作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助理。至此,一个庞大的皇帝办公厅正式形成。


此时的尚书台,还不是后来的尚书省。尚书台仅仅只是一个和相府对接业务的部门,只是一个秘书厅。尚书台设六曹,各曹设尚书一人,也叫六曹尚书。对接的是相府十三曹。


尚书六曹各有侍郎六人,共三十六人。又有令史三人,共十八人。

因为掌理中枢,又是专职处理皇帝事务,因以中相称,也称中枢,或者中台。


名义上,尚书台与相府十三曹对接,处理的是皇帝的秘书事务。而实上,尚书台的老大是皇帝,比丞相的权力大。渐渐地,相府的职权越来越小,大部分职权,被尚书台直接掌握了,或者说剥夺了。


尚书台的权力虽大,职位却低。毕竟,尚书台从属于少府。少府属于二千石官员。如果说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的话,尚书台,最多也就相当于副部级,甚至只是正厅级。还是典型的内廷机构。


三国时,尚书台从少府外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朝机构,总汇全国政务。这就实际上又将尚书台和相府合而为一,总揽了以前的相府职事。


尚书台外迁之后,尚书令的职级提升了,和九卿同级。当时毕竟还没有九品中正制,所以,无法用品来衡量。但因为实际上,此时的九卿,其实职权有所下降,基本相当于后来的正二品。


相当于正二品,也实际就是丞相了。后世将尚书令认定为丞相,也就由此而始。


于是,尚书由最早的小小秘书,完成了向宰相的华丽跃升过程。


曹丕时,觉得尚书台的职权过大,又开始感到不安了。但此时国内政局不稳,需要这个尚书台总揽全局,还真不能削权。同时,曹丕又实在担心,父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在自己的任上重演。所以,他开始暗中布局,把自己的秘书班底扩大了,升格为中书省。


在当时的史家笔下,这可以是一次改革。


但实际也就是一次历史的循环。最初,皇宫的尚书包括谒者,变成了尚书处或者尚书厅,谒者也变成了谒者处,只是当时没有这类机构名称,只是编制扩大了几倍,并且任命了主官。这样做,是为了走向外朝做准备。


而皇帝的秘书机构走向外朝,是皇帝掌握权力向外朝倾斜了,他需要有一种办法外朝过重的权利。等这个机构渐渐成熟以后,他便将这个机构放到了外朝。初到外朝是,其皇帝秘书功能,还是由这个机构负责。也因此,这个机构,仍然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办公厅。


这个办公厅,原本是秘书机构。但这些大秘们,并不满足于担任秘书职责,还想抓相府的权。皇帝将尚书台放在外朝,目的也是让自己的机构去控制外朝,对于这种权力控制,是全力支持的。


尚书台一旦全部控制了相府的行政权力,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顾及皇帝的秘书事务。所以,尚书台走向外朝的同时,皇帝将秘书事务,又收回了内廷。


早在曹操时,已经开始着手将内廷秘书权扩大了,他任命了一个秘书令。秘书掌握着一个秘书班子。曹丕将这个秘书班扩大,并且正式命名,称为中书省。他的目的,是通过中书省来控制尚书台,将尚书台的部分职权,收到了中书省。


只是曹丕的命不长,在位几年就死了,他通过中书省控制尚书台的宏图大业,才刚刚开了个头而已。


直到晋代,才又向前跨出一步,将中书省和尚书台属于审批的职权收起来,成立门下省,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由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形成三省并立的局面,

哪怕如此,尚书省的职权,还是非常大,总汇全国政务,与之相比,中书门下两省,则是一个扩大的皇帝办公厅,与尚书省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小机构。


为了削降尚书省之权,隋文帝想了一个办法,尚书令虽设,却不置,也就是不任命,改此前设一个尚书仆射为二,称左右仆射,同时,将尚书省一分为二,由左右仆射分领,因此形成了一个局面,尚书省实际成了尚书一省和尚书二省。


唐朝沿袭此制,不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左为正右为副,分领尚书省。左右仆射各设尚书丞一人。尚书省设六部二十四司,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为副。司设郎中,员外郎为副。


唐初,以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值丞相事,也就是钱先生所说的真宰相。左仆射居首。后来开始进一步削弱尚书省之权,也就是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左右仆射平级,同为从二品,加参知政事衔。


这种搞法,如果智商不足的话,还真不够理解。


大司马、大司徒等是三公,实际是虚职,没有任何实权,职位却是一人之下,万官之上,是御前会议当然的成员。中书令门下侍中的职级低很多,加了一个参知政事,便有了参与御前会议的资格,这显然是升了官。


可是,既然参知政事,经常要参加御前会议,自然没有太多时间处理三省事务,所以,三省事务,由副职处理,即侍郎处理。侍郎是正三品官,为了他们处理事务时方便,皇帝又做了两件事,一是给了他们一个加衔,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什么是平章事?皇帝对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左右仆射说,这些具体部门的事太多太杂太烦,你们还是别管这些琐事小事了,让下面的人去管吧。于是,把这几个部门的盖章权,给了副职,也就是平章事了。


同和平,是接近的意思,同就是相当于,平也就是接近于。平章事,也就是一个管理盖章的官员。听上去,会让中书令门下侍中舒服一些。实际上,三省的权,落到了平章事手里。这个权,就是大权,是相权了。


所以钱先生说,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真宰相。


侍郎是正三品官,六部尚书也是正三品官。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没有加级,还是正三品官。如果六部尚书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政事堂会议就会很麻烦,中书省和门下省各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省就有六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比二,这个政事堂会议还怎么开?所以,皇帝很会玩这一套,六部尚书,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尚书左右仆射,因为参知政事,可以参加政事堂会议。但盖章的事,轮不上他们,所以,他们说话不管用,说了也是白说。


这就是把这四位官员虚置了。


而同中书门下平事章,通常只有两个或者三个,这第三个,甚至不一定是尚书省成员。所以,尚书省在政事堂,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分量。到唐玄宗,已经不再有仆射参与政事堂会议。


就职权而言,尚书省已经降为了门下省和中书省的下一级机构。

可就算如此,尚书省仍然是一个庞大政府机构,其他所有机构,无与相比。

二号首长目录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六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七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七部第二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点击进入:深圳斗牛第001章

点击进入在河之洲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黄晓阳
地球就是一大村,世界只有两个人。想做就做,不然就老了。
 最新文章